![]() |
|
|||

天津北方网讯:9月6日早上5点钟,夜色逐渐消退,当村庄里的人们还在睡梦中时,56岁的乡村大夫史孝元蹑手蹑脚的起床,生怕吵醒旁边的老伴,从厨房里胡乱吃了口剩饭,赶紧出门。
在宝坻区高家庄镇西河务三村村头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记者记录了史大夫一天的工作。
6点,手机响起,“什么情况?”“孩子后半夜发烧了,39度5。”“别急,先拿凉毛巾敷脑门,衣服少捂点,我马上就到!”临近患儿家,家属早就迎在门外,着急地说:“孩子烧得怪难受的,您看看是不是输点液好?”“我看看再说。”“来让爷爷看看嗓子,有点红,还有点流鼻涕,是小感冒没事,开3天药吧,尽量别让孩子打针输液。”听史大夫这么说,家属连忙点头。熟练包好消炎、感冒和退热的几样药,一共9块钱。
6点40分,记者随史大夫回到服务站,里面已经有几名患者在等待。
7点30分,送走最后一名患者后,他伸展了一下酸疼的四肢,手机又响起,撂下电话,再次出诊,电动车在崎岖的乡村公路走了10多分钟,来到了邻村西河务二村。李建军的媳妇刚出月子,乳房结奶了,还发烧。史大夫诊断是乳腺炎,打了一针洁霉素和安痛定,并给开了2天消炎药,一共花费12元。这期间,他的手机响了若干次,都是患者的电话,约好下一个患者,再次出发。
史大夫早些年在村里当“赤脚医生”,后来自己在村里开了一间诊所。1998年宝坻区实行乡医一体化管理后,被聘请到西河务社区卫生服务站做了一名医生。服务站一共有4名大夫,史大夫出诊率最高。
一路上,史大夫和记者打开话匣:“我的手机里存着方圆5个村将近600多名患者的手机号码,谁家住哪村哪门早就跑熟了。不管是谁,不管什么时间、什么天气,只要患者一个电话,随叫随到。最忙时,一天接诊过60多名患者。”
忙到中午1点多,史大夫才回家吃午饭,饭菜早就凉了,老伴一边热饭一边埋怨,他匆匆吃了几口,又来到了服务站,下午的忙碌又开始了。直到晚上9点,他才出现在家门口,一天工作时间超过15个小时。除了在服务站接诊患者,其余时间,他都在出诊。要知道,这些出诊是不会单独加诊费的。
史大夫最欣慰的是,从来没有因为个人原因而耽误过一个患者。他腰椎间盘突出,加上长期的睡眠不足,血压高压最高时达到190。今年初夏的一个雨天,史大夫去肖家堼村给身患重病的李九春输液,自己的腰痛正发作着,患者家离柏油马路还有一里多地,这段路非常泥泞,史大夫就把电动车放在马路上,步行着,一步一滑地往前走。
“如果说亏欠,那就是对自己家人。”说到这里,史大夫神情凝重。从20岁开始行医,到今年整整36年了,家里的大事小情从来没有管过,和儿女孙辈享受的天伦之乐,对他却是一种奢侈。按理说,爷爷是大夫,孙子有病应该医治得最及时。一个月前,小孙子发起高烧,烧到39.5度,儿媳妇情急之下给他打电话。他却说:“我正在忙,脱不开身,把孩子带到服务站吧。”“如果是别的孩子病了,怎么办?”面对记者的问题,史大夫很干脆地说:“立马出诊。”
记者手记
现如今,农村的就医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以宝坻区为例,从1998年起,该区实施乡村两级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建立健全农村卫生三级服务网络。由原来的662个乡医点调整为目前的38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打造了15分钟健康服务圈,全部实现治疗室、诊室、观察室、资料室、药房“四室一房”,乡村大夫也越来越专业化、知识化、服务化。社区卫生服务站普遍花费不高,乡村大夫服务热情,经验足,最大程度方便了百姓。然而,由于乡村的工作环境比较艰苦,一些年轻的专业人才不愿到基层工作,乡村大夫也面临着老龄化和无人接班的窘境,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把目光留驻在这里,踏踏实实服务基层,为乡村医疗事业注入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