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卫生部出台《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引发网友热议
近日,卫生部出台《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其中“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等内容,引发网友热议。不少网友认为,在大家正从道德、法律层面激烈讨论老人跌倒“要不要扶”的时候,《指南》关注的却是“如何去扶”,有网友表示,扶得不专业会不会成为“索赔理由”?
文记者庞晓茗、王鹏
卫生部出台《指南》
近日,在全国各地接二连三出现老人摔倒,好心人扶起反被诬陷的事件,引发网友热议,而在此同时,卫生部出台《指南》,其中“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等内容,成为争议焦点。
《指南》表示,如果老人意识不清,应该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有外伤、出血,应立即止血、包扎;有呕吐,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并清理口、鼻腔呕吐物,保证呼吸通畅;有抽搐,应移至平整软地面或身体下垫软物,防止碰、擦伤,必要时牙间垫较硬物,防止舌咬伤,不要硬掰抽搐肢体,防止肌肉、骨骼损伤;如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如需搬动,应保证平稳,尽量平卧。
如果老人意识清楚无相关知识勿扶起老人,如无相关专业知识,不要随便搬动,以免加重病情,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如老年人试图自行站起,可协助老人缓慢起立,坐、卧休息并观察,确认无碍后方可离开;如需搬动,应保证平稳,尽量平卧休息;发生跌倒均应在家庭成员或家庭保健员陪同下到医院诊治,查找跌倒危险因素,评估跌倒风险,制定防止措施及方案。
网友热议:扶与不扶是个问题
扶
要找路人作证
网友“suki”表示,扶,但要请路人帮忙拍照留证据,“其他地方出现了,好心人扶起老人,反而被老人反告一口,本来是好心做好事,最后却落得被质疑的坏结果,这样的事件确实令人寒心,但另外,也有老人因为延迟施救而不治身亡。我想,如果我遇到这样的情况,扶还是要扶,但是要处理得巧妙,比如说,请一旁的路人作证,证明我与老人摔倒的事故无关,可以的话,请旁人用手机拍下过程,以便以后出现争执的时候,有证据保护自己。”
不扶
避免纠纷
少惹麻烦
网友“happy”表示,“现在很多老人倚老卖老,你做了好事,最后反而想敲你一笔,现在出了个技术指南,也说明了,如果没有相关知识,不要随意搬动老人。你试想,老人跌倒了,万一因为自己不专业的搬动,导致老人有个三长两短,责任由谁来负?所以,如果是我,我顶多帮忙拨打120,自己是绝不会动手的,免得到时有纠纷,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律师说法
“不专业”扶人
或要担责
广东宝慧律师事务所律师蔺存宝表示,目前司法裁判要求见义勇为者承担非侵权责任人的举证要求过高,“我认为找不找人证,意义不大。人证需要出庭接受询问,陌生人是否愿意承担误工费请假,因为碍于情面,也成了很多人不愿出庭作证的理由。我认为如果有市民想见义勇为,又想保护自己,首先需要拨打110让警察介入,同时再拨打120让医护人员到场施救。”
蔺存宝表示,如果不具备医学知识却强行救人,导致被救助人生命危险程度加重或者死亡,见义勇为者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见死不救要不要负责?蔺存宝表示,现行法律中,要求有特殊法定义务的人员,如医生;有约定义务的人员,如两人约定去爬山,其中一人掉下悬崖,另外一人需要施救;还有先行为导致他人生命危险的人员,比如说,两个人去游泳,其中一个人先把另外一个人带到深水区,导致另外一个人溺水,这时候,之前带人到深水区的人就要承担施救义务,因为是他之前的行为导致另外一人的生命危险。除了这三种情况外,其他的市民不需承担责任。“眼下见义勇为者越来越少,呼吁相关部门为见义勇为者立法,明确要不要救人,哪些人需救,以及不救需要承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