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天津北方网讯:护林员,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职业。他们的成绩单中永远不会出现“轰轰烈烈”的形容词。相反,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护林员不断地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在崎岖的山路上来回行走,守卫着那一片视力所及的山林。脚的茧子厚了,鞋的底子薄了,人的欲望淡了,对山林的感情却深了。他们的住所简陋,他们的工作简单,他们的生活简朴,就像是王维诗中的“隐士”,在和谐自然的环境中享受着安贫乐道的工作。
山林的防火期特别长,从当年的“十一”开始,到转年的“五一”结束。赶在国庆节前,本报记者深入盘山腹地,在海拔620米的护林点进行体验采访,记录普通护林员最真实的一天,尽管清汤寡水,但是却回味无穷。
-上山
满载游客的火车终于抵达蓟县火车站。尽管还没有到“十一”黄金周,但是耳濡目染都是过节的喜庆。
这次采访的目的地是盘山腹地,海拔620米的“先师台”护林点。提到护林点必然会联想到“人迹罕至”,果不其然,连上山的路都极其隐蔽,“咱们从这里上去吧。”一位当地居民在通往山门的通道旁停了下来,拨开路边的装饰花草,找到一条根本不能称之为路的山间小道,“这是条捷径,走快点的话,20分钟就能到‘先师台’。”
万万没有想到,采访竟然是从“急行军”开始的。这条山间小道极其陡峭,很多时候都必须手脚并用,每走一段路都要休息片刻,主要是为了拔掉身上的荆棘刺儿,耳边不断听到“向导”重复着那句令人绝望的“胜利就在眼前”。狼狈不堪地爬了20分钟,终于到了峰回路转的时候,一栋孤零零的石头小屋出现在大家面前,“向导”气喘吁吁地说着:“我说啥……胜利就在眼前吧……”
正午的阳光照射下,每个人的上衣都能拧出水来,浑身都是湿漉漉的。一阵阵凉爽的山风忽然扑面而来,衣服很快又干透了,留下大片大片的汗碱。
|
-看山
因为大约10年前曾经着过一次大火,盘山管理局决定在“先师台”设立护林点。“先师台”地如其名,就是群山中一块光秃秃的平台,视界非常宽阔,没有一点阴凉,可以远远地看到盘山主峰,是一个非常理想的防火观察点。这个护林点共有3个人,分别是52岁的张会民和于存,以及62岁的刘士芳。也许是听到了外面的声响,正在值班的老张匆忙跑出来,“真没想到,这条土路愣上来人啦。”老张一边笑着一边说,“连我们都不愿意走这条路,海拔620米,只有1300米,全是大直坡。”老张招呼着大家进屋,屋内共有3间房子,典型的“一间屋子半间炕,客厅连带当厨房”。
“吃点酸枣吧。”热情的老张拿出应季的山货招呼着,“我们这个护林点要看四个村子的山林,你站在平台上能看到的地方都归我们管。”当问及有没有具体的责任范围时,开朗的老张说:“啥范围不范围的,你看见了能不管吗?山火说着就着,山风说变就变,出事就麻烦啦!”显然,说不清楚范围就意味着没有责任和义务之分,对于老张而言,看得远就得多干活,都是天经地义的事儿。
-听山
晚饭非常简单,一盆拌土豆片,一个咸鸡蛋,一锅芹菜挂面汤,还有一碗辣椒油。“夏天只能吃这个了,蔬菜都放不住。等到冬天就好了,虽然只有萝卜和白菜,但是总算能存能放了。”说罢,老张拿出一桶“二锅头”来,“晚上比较凉,还是喝点白酒吧,山上就是这样的。”
老张说,护林员的生活只能将就,不能讲究,“想吃好喝好只能回家。”饭桌上,老张依然不多说话,除了记者提问,只有半导体不知疲倦地说着。
简单的饭菜,虽然清淡却也香甜。老张说:“再过几天就要过国庆节了,我们也要开始秋季防火了,那时护林点的人多了,活儿也多了。”
山里过夜最理想的方式是睡觉。由于生活用水并不富余,所以也不必洗洗涮涮,直接上炕睡觉。老张的半导体依然响个不停,不过很快就被阵阵鼾声淹没。
|
-巡山
不等日出,老张的半导体又响了起来。早餐很简单,白米粥和咸菜,匆匆吃完,便开始了一天最主要的工作——巡山。因为还没有到防火期,所以老张的工作很轻松,走在每天固定的山间小道上,老张提醒记者,“这里的树都是各个村的,每棵树都是有主儿的,所以树上的果子最好不要采。”
一片片的栗子树、核桃树、山楂树、柿子树立在道边,但是老张对树上的果实并不关注,只是不厌其烦地提醒了采摘的村民,“千万不要吸烟,注意林区防火。”一边巡山,一边说事,老张终于关上了半导体,“我们这个护林点就是替村民们看树,摘几个果子其实也没有人看见,只不过心里过不去。”
对于护林员而言,最幸福的季节只有春秋两季,而天津的春秋偏偏非常短暂,“夏天最怕下雨,屋子漏雨还是小事,打起雷来那才吓人呢。一个个大雷就像是劈头打下来,震得屋子哗啦哗啦直响。这不,前些年就把我们的电闸给劈了,可吓人了。”老张说。
边走边聊,巡山显得并不辛苦。“盘山上也没啥大型动物,虽然蛇比较多,但是盘山的蛇被叫做‘善蛇’,从来也不咬人,只是看着吓人。”老张说,“真正需要小心的是马蜂,有的马蜂在树上筑窝,好歹还能看到,有的马蜂在路边筑窝,一不小心就会被蜇。去年,我和老于一起修水管,不知道怎么碰了路边的马蜂窝,结果被蜇得直接进了医院,输了好几天液。”
七扭八转,老张终于踏上归途,手中多了满满一袋的蘑菇,“这些蘑菇和果子不一样,是没主儿的,所以就多采点,回去晾干了,要么自己吃,要么送人。”老张乐观地说,人总要给自己找点事干,要不真会把人呆傻了,“手里总忙活着点儿,吃得多,睡得好,人也精神。”
|
-下山
午餐特别丰盛,一个黄豆炒倭瓜,一个肉丁炒豆皮,一锅野菜馅的蒸饺,当然还有一碗辣椒油。野菜的土名叫老牛筋,并不是因为筋道,而是因为长相,“野菜也不多了,在山上过日子就得精打细算,过一段时间,一天一天凉下来,就要开始背白菜、萝卜上山了。”老张确实很会做饭,没有荤腥的野菜饺子也很好吃。
天下尚且没有不散的宴席,更何况一顿最普通的农家饭。一顿午饭吃了很长时间,但是终归还是要散席了。老张还要送记者下山,与上山截然不同的是,老张选择了一条平坦的运粮小道,“我们背东西上山都走这条小道,虽然有1800米,但是平坦多了。”老张轻快地走着,山间依然是半导体里发出的夹杂不清的声音。
坐上景区的观光车,老张突然喊道:“老弟,走好,想吃野菜就过来啊!”观光车忽然一个转弯,老张已经消失在视线中了,等到再转过弯来,只见一个人影在山林间穿梭。想来,半导体又陪他唠上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