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马玲是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2009级七年制的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眼中,她性格内向,害羞腼腆,为人处世很低调。但就是这样一个不引人注意的女孩,在今年4月,却用爱心挽救了一个9岁小男孩的生命。
内向女孩的“突破”
2009年,马玲成为一名医学生。随着越来越多医学知识的学习,她了解到造血干细胞移植能治愈白血病、恶性贫血、淋巴瘤、地中海贫血等疾病,是这些病患者生存的希望,于是在学校的组织下,她成为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中的一员。
2010年12月,马玲突然接到天津红十字会的通知,有一名患者初配与她吻合,问她是否愿意捐献。听到这个消息后,她特别高兴,因为一般非血缘关系配型成功率仅为十万分之一,许多志愿者5年、10年甚至一辈子都未能配型成功。该校老师说,虽然配型成功,但有人会有畏惧心理,而马玲却当即同意,这样的表现有些让人意外。“马玲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个内向低调的孩子,通过这件事我们看到了她身上与众不同的闪光点。”口腔医学院副院长邓嘉胤由衷地赞叹道。
一波三折的捐献
几天后,马玲来到天津红十字会进行高分辨配型,也很成功。患者是一名年仅9岁的河北小男孩,患有淋巴性白血病。“听到他这么小的年纪就遭受病痛的折磨,我特别想早点捐献,好让他尽快恢复健康。”随后,马玲按照要求进行了体检,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可谁知三个月过去了,音讯全无,马玲多次打电话询问学校和天津红十字会,后来才了解到,小男孩的病情突然恶化,不适于接受干细胞移植。直到今年3月,小男孩的身体状况终于平稳下来。
由于间隔时间较长,马玲再次进行体检,一周后开始捐献。“住院期间妈妈一直陪着我。爸爸妈妈都不是学医的,但我向他们讲解造血干细胞的知识后,他们特别支持。”马玲告诉记者,她住院的前四天一直在打动员剂,由于身体有些虚弱,出现发烧的现象,感觉燥热、坐不住,直到第五天才接受采血。马玲的老师和同学也到医院看望她:“从上午九点到下午一点,她一直躺在床上,从右胳膊上采血,造血干细胞分离出来后再把血从左胳膊输回去,整个过程她非常平静和沉稳。”
小男孩的手术很成功,这让马玲非常开心,虽然不能与他见面,但马玲收到了小男孩和他妈妈托人带来的信。说起这两封信,沉稳的马玲突然很激动,眼圈儿都红了。“那个小男孩只上了一天学就得病了,还没学会写字,给我的信是他妈妈握着他的手写的。信中写着:‘姐姐,谢谢你呀!’这么可爱的孩子,能帮助他,我觉得很幸福。”
爱心早在点滴中
现在马玲班里同学的干细胞信息已经全都入库,许多师哥师姐也在她的带动下成为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而且最近又有学生配型成功。
记者了解到,平时对于周围需要帮助的人,马玲总是主动热情,有求必应。马玲每周末都会帮同学的小妹妹补习功课。“学校经常组织我们去社区、学校、幼儿园做志愿者,能用自己所学帮助别人,我们都觉得非常有意义。”而面对大家的赞扬,马玲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她说,帮助别人,自己更快乐!殷 莹吴 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