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刑释解教人员如何重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这是很多城市面临的课题。为此,滨海新区今年建立滨海蓝天教育基地,让刑释解教人员可以在3个月至半年的时间内,学习服装、电脑、汽修、电气焊等技能培训课程,展开就业指导。
上午9时,记者走进滨海蓝天教育基地的一楼操作间,在“隆隆隆……”轰鸣的车床声中,一张张的铁制罐用材料被整齐地碾压而成,在一旁操作机床的正是“学员”小张。“以前的犯罪经历让我非常后悔,在这里,我不仅悔过当初的错误,还能重新学习生存技能,掌握知识融入社会。”小张是滨海蓝天教育基地的学员之一,他现在每个月凭自己的劳动可以获得1000元的收入,另外基地还为他们上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等保险。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基地除了开设机床碾压课程外,还专门增加了服装、电脑、汽修、电气焊、农业种植、海产品养殖等多项课程,刑释解教人员可以根据兴趣自行挑选,掌握一技之长。教育基地还设有法律援助室,法律援助团体会定期前来,为安置在此的刑释解教人员提供咨询服务。文体活动室摆有乒乓球台、台球桌,不远处的阅读室里,摆满了技术知识、人生哲学、历史名著等书籍供大家阅读娱乐。此外,教育基地还聘请法制、心理咨询、社会发展方面的老师,讲授法律法规、人文伦理道德、新区发展形势,同时开展心理辅导。
每天下午14时是基地“心语热线”时段,记者采访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卢靖正在为10多位服刑人员解决心理咨询问题。卢靖告诉记者,这些即将刑满释放的服刑人员,回归社会后有很多不适应,通过心理辅导让他们重拾信心,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在2个小时的咨询时间,记者发现服刑人员的问题大部分集中于恋爱矛盾、感情裂痕、急于重回社会、惦念父母和孩子等问题。卢靖说;“这时候,我们更多的是倾听。让他们道出心中的苦闷,再适时地宽慰他们,亲人般的关心、轻柔的话语会令他们烦躁的情绪安静下来,更利于他们以平和的心态融入社会。”本报记者袁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