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对每一个贫困县而言,既有资源匮乏的因素,也有观念落后的因素,也不排除政策的因素,但对于一个特定的贫困县而言,以上三种因素所占的比例并不相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类型
贫困县重点开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根据贫困的成因,我们认为贫困县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理想类型,即资源短缺型贫困县、观念落后型贫困县以及政策依赖型贫困县,政府应根据不同类型贫困县的特点,实施分类开发。
三类贫困县不同的贫困原因
首先,资源短缺型贫困县。资源短缺型贫困县多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以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为主,通常称之为“老少边穷”。在这些中西部地区的贫困县,资源极度匮乏,资源瓶颈是扶贫开发的核心问题。这些地区的生态极其脆弱,人多地少,贫困人口基数之大,超出很多人的想象。很多地区自然灾害频繁,甚至被认为是不适宜人类居住之地。
这类“老少边穷”地区往往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当地工业基础薄弱,缺乏支柱产业,单纯招商引资根本不能发挥作用。资本和人才都是向东南沿海流动,追求规模效应,贫困县成为发展的洼地,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以致于长期不能脱贫。
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尤其是GDP考核的压力之下,往往采取过激行为发展地方经济,如经常见诸报端的贫困县大肆卖地、大手笔的房地产开发以及大建高尔夫球场等。
在资源匮乏的约束下,资源短缺型贫困县的经济发展陷入了这样一个怪圈,即要么不发展,要么极端地发展。地方政府采取极端手段发展经济,往往劳民伤财,还不如不发展,但在发展主义政绩观的支配下,不发展又不行,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采取极端手段发展经济的贫困县。
其次,观念落后型贫困县。资源匮乏是贫困县致贫的客观原因,而观念落后则是主观原因。尤其是在非西部地区,资源瓶颈并不像西部地区那么明显,也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农业生产条件较好,观念落后是这些地区长期贫困的主要原因。
观念落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间风气和普通民众的观念,二是官场生态和官员的作风。观念落后型贫困县的社会结构非常僵化,人际关系复杂,家族势力盛行,民众动辄找关系,走后门,视野狭隘,心态封闭。
在这类地区,官场不思进取的风气盛行,政府自降要求,无所事事,甚至推诿扯皮,弄虚作假,贪污腐败。官员普遍缺乏开拓进取精神,官本位思想严重,官场生态恶劣,官员热衷于权力寻租,不想干事,也干不成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一潭死水。
所以,在观念落后型贫困县,民间和官场的风气不正,官员和民众安于现状,久而久之养成了“等靠要”的思想,形成了惰性,这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长期贫困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