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春运期间,火车票一票难求,不少网友被逼无奈只能选择“曲线回家”。近日,有网友就在微博里晒出了他用于“曲线回家”的5张火车票,从天津出发,该网友分别在北京、石家庄、兰州、乌鲁木齐转乘,花了5天时间才到达目的地伊宁。需要转乘这么多次才能回到家,网友们都感慨春运回家路太坎坷。(1月13日东南网)
历经千辛万苦也要回家。这是过年时,中国人的集体心态。因此,春运难应运而生,在面临世界人口最大的暂时迁徙时,即使交通部门拥有三头六臂,恐也难以应对如潮水般涌现的回家潮。此时,回家成了一个难题和心病,尤其是对于那些只能依靠公共交通回家的人。
可是,在赞叹网友曲线回家过年智慧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一下,能否多一些曲线回家过年的思维和做法?如果,春运难的顽疾的确难以在一时改观,哪怕交通部门作出了最诚恳的承诺,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多一点曲线回家,来满足人们回家团聚的期待和渴望,来缓解春运难带来的回家难题。难道,我们期望的过年就是如此费时费力费钱的回家,然后再费时费力费钱地返回?这样的成本是否也太高了一些?
比如,将父母接到身边过年。请别以父母不愿意出门过年为借口,也不要以没有房子为理由。人们的观念总是可以改变的,父母不愿出门的原因或许是怕给子女添麻烦;没有房子,在租住的地方过年也未必冷清,况且有很多人是已经拥有了住房的城市人。所以,具备在城市过年条件和支付在城市过年成本的人们,何不换个思路,让远在乡下,而且可以出门的父母过一个城市年。所谓过年,不过是一家人在春节的团聚,只要家在,只要团圆,何必在乎是否在老家还是新家,是在乡下还是城市?
比如,以集体过节的方式过年。2008年雪灾时,有很多打工者无法回家过年。那时,很普遍的一种过年方式是集体过年——由那些打工者所在的公司、企业或城市,来组织他们过一个别样的春节,很多城市甚至作出过不让打工者冷清过年的承诺。如果说这种有组织的集体过年,是源于自然条件的影响;那么,这种在一起的温暖却不该只在灾难来临时才涌现。那些漂泊在外的打工者为何要历经千山万水回家过年?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们需要温暖。如果,有一些人真的不能回家过年,是否应该有一些组织能够像2008年一样,给他们同样的过年感受?
比如,在方便的时候回家团聚。如此说,似乎有些冷漠。人们之所以选择在春节时回家过年,就是因为此刻的团圆才是最珍贵的——当别人的家庭都在团聚时,自己怎么忍心一个人有家不回,一个家庭又怎么愿意不够圆满?可时代总在发展,文化也在变化,春节的节日内涵不仅仅应该是回家那么单一。如果,春节时回家真的很难,或者成本太高,那就不妨在平时多回家看看。
当然,曲线回家过年不仅是一种观念的改变,曲线回家过年还需要社会给出更多的支持:要想让更多的人接父母到城市过年,就应该让城市成为所有人的城市,让进入城市的门槛更加低;要想让更多的人忘掉思念的苦,死心塌地在春节时为城市奉献,就应该让城市成为他们的家庭,让他们可以随时感受到城市的温暖;而想要更多的人不必在春运时拥挤回家,就应该创造让他们平时回家看看的条件。只有整个社会具备了改变一种文化观念的现实基础,人们的思维习惯才会自觉而不是无奈地转变。所以,期待春运不必如此无奈,需要社会的集体发力。(文/乾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