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成都1980年春节,电视机还是稀罕物
年货里少不了一只鸭子半扇猪脑壳
成都,1980年春节,买个新暖瓶过年
“红萝卜,蜜蜜甜,看到看到要过年。”
农历新年从来就是民间最长、最盛大的节日,而老成都们关于春节的快乐回忆,还留存在那些期盼过年的童谣当中。
从买年货、做香肠、腌腊肉开始筹备,到祭灶、扫尘、贴春联,加上春节到来后持续到大年十五的新年撞钟、烧子时香、放鞭炮、逛大庙会、游喜神方、人日游草堂、耍狮子、舞龙灯、元宵观灯,再加上爱玩的成都人的“过厚脸皮年”,正月十六还要“游百病”,这才构成了一个欢欢喜喜、圆圆满满的成都年。
买年货
赶东大街夜市淘相因
清末民初时期,成都人从冬至开始就祭祖,然后杀猪,几乎家家屋檐下、厨房的梁上都挂满了腊肉香肠,渲染着新年的喜悦。接着祭灶、办年货、打扫扬尘、贴春联对子。商家店铺四处收账,十二月中旬末,大小官署同时封印,过年的长假就开始了。
新年自然少不了大采购,东大街的铺面贴上了朱红京笺的宽大对联,大多请名家撰写,夜市上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那时老成都的夜生活之一便是逛夜市,特别热爱去东大街“淘相因”。东大街夜市历史悠久,华灯初上便为赶集时节,街中游人如织,称为“赶东大街”,直至二更(晚上9点至11点)才散。沿街摆摊、逛街买货的都是平民,货品丰盛、价格低廉、美食诱人。
与东大街夜市相呼应的,是纯阳观至永兴巷口的年终夜市。吃了腊八饭后,傍晚街边就陆续摆起了年货摊子,以穿戴品居多。纯阳观街的鞋子,棉鞋、朝元鞋、草鞋,规格齐全。至于帽子,以复兴街的瓜皮帽为例,有苏缎、青绒、青布的,还有外地来的京毡窝、宽边呢帽;小孩的猪儿帽、金瓜帽等。年终夜市以廉价著称,添置穿戴虽十分不易,但年关在即,买一两件价廉物美的衣帽已成习俗,所以窄小的街道常常挤得水泄不通。
备年饭
盐市口抢购猪脑壳
而在那个物质匮乏、什么都凭票供应的年代,位于盐市口的中心菜市场曾经是每个家庭主妇的圣殿,因为中心菜市场供应的副食品种类不仅比别的地方丰盛,而且还经常卖不要票证的活鸭子、猪头猪肺。每逢此时,中心菜市场门口便早早地排起了长队。这些肉食品中,尤以腊月间的猪脑壳最为紧俏。
整个春节餐桌的丰富与否,就取决于那个笑眯眯的猪脑壳了。那个年代,每家每户的娃娃儿,都是家里的“采购专员”,排班站队的主力军。回到家后,家庭主妇们还要忙着做米花糖、苕丝糖,蒸年糕、磨汤圆粉,赶制一家老少的新衣……
拜年咯
“飞名片”仆人满城跑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家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直到清末民初还有“飞名片”的习俗,注意,这跟我们现在的发名片,可完全不是一回事。实际上是因为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上写着“恭喜发财”之类祝福语言的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名片”,类似于后来的寄贺年卡。
拜年时,孩子们还有件最盼望的事就是拿压岁钱。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然后列队跪拜,家长就把钱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将压岁钱放在他们的枕头底下。
旧时,成都府的正月十六,成都人会“游百病”,就是围到城墙散步,据说可使一年不生疾病。这一天,不论男女老少,满城墙都是熙熙攘攘的人潮。小商小贩也蜂拥而至,卖些地道成都味。
临回家前,还要折一小段柏树枝桠插在头上,谓之“百病不生,富贵白头”。
当然,童年也曾“游百病”的老成都感慨,以前是新年难得打牙祭,现在吃得太油腻了,十六这天纷纷出门走一走。到现在,大家天天都吃得像过年,要想“百病不生”,怕是要天天饭后百步走哦!
除夕
大慈寺上子时香
初一
不动扫帚不动刀
初二
穿新衣“走人户”
初五
财神圣日方开市
初七
“人日”游草堂
人日这天,讲究的人家要在床帐上贴人的剪影祈福避灾。成都又有其它城市没有的风俗———游工部草堂。草堂文人雅集,赏梅吟诗,成都人的新年更多了一丝风雅。
十五
元宵杂耍遍蓉城
过大年,闹元宵,曲艺唱大头。在老成都的茶馆、书场随处都可欣赏到曲艺表演。嘉庆年间的《锦城竹枝词》就描写这一盛况:“清唱扬琴赛出名,元宵杂耍遍蓉城,淮书一阵莲花落,都爱廖儿哭五更”。
十六
围到城墙游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