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黄一鹤、金越、郎昆、赵安(自左至右)
黄一鹤
最多“第一”
作为首届央视春晚总导演,也是连任次数最多的总导演,黄一鹤的名字已经和央视春晚密不可分。由他所创造的众多央视春晚“第一次”也令不少观众记忆犹新。譬如1983年,正是黄一鹤宣布采用直播的形式,用最灵活、最直接的方式吸引观众的目光。这一消息传出,举国皆惊,在一片怀疑的声音中,黄一鹤坚持进行电视直播。而他的另一大贡献便是在1983年大胆采用了与观众互动的形式,开辟了电话点播节目的专线。那时候央视只能为春晚提供四部电话,这四部电话的铃声此起彼伏,大家不仅担心电话线路不够用,更是担心电话线路会不会因过热而引发火灾,因此当观众们迫不及待地打进电话的时候,工作人员们却准备了灭火器,在电话旁边严阵以待。黄一鹤的这一创举也成就了一首歌曲,那便是李谷一的《乡恋》。在当时,《乡恋》还是一首存在着很大争议的作品,大家根本不敢在电视上播出。没想到,那晚打电话进来的观众中很多人都要求点播《乡恋》。迫于电话点播的压力,黄一鹤等人只能向当时的主管领导请示,并最终得到了批准,那也是中国电视文艺史上的第一次互动联欢。而第一次邀请港台演员参加春晚的先河也是由黄一鹤所开,1984年,黄一鹤决定邀请张明敏与奚秀兰等港台演员来京参加春晚的演出。可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黄一鹤的节目单一直没有被批准。最后上级领导甚至发话说,黄一鹤你要是坚持请港台演员来,那你就别当这春晚导演了。在众人的瞩目之下,黄一鹤说,艺术家是要不断创新的,你要不让我请港台演员,那我就不当这导演了吧。在最后一刻,黄一鹤的想法得到了采纳。那年的央视春晚上,张明敏一首《我的中国心》感动了大江南北,令无数人落泪。
金越
挨骂最多
其实若论资历,金越出任央视春晚总导演的次数可以和赵安比肩,论创意,他也并不输给郎昆,但在央视春晚从巅峰走向低谷10年里,总导演这一位置已经不再是原先不可撼动的金字招牌。金越又是出了名的脾气暴躁,台内外得罪人不少,他作风强势,也阴错阳差地屡屡赶上挨骂的节骨眼。2007年央视春晚的零点报时之前,几位主持人互相抢话的“黑色三分钟”被央视内部定性为播出事故,金越对外解释时将责任推到了主持人身上,他说:“我们有严格的导播、调度、总指挥,如果主持人能严格执行指挥的话,肯定不会有这种事情。”2010虎年央视春晚重组小虎队,请来天后王菲登台,刘谦的魔术也可圈可点,原本很讨巧也十分可喜的节目安排又因为他安插了太多的植入广告而被骂得体无完肤,特别是仅赵本山一个小品就露骨地植入了某门户网站和某品牌白酒两大广告,这台晚会也被“誉为”有史以来广告最多的一年、假唱最疯狂的一年。而金越在大年初一回应称,广告植入“不是很多也不生硬”,赵本山的表现“非常优秀”,又惹来大批网友的骂声。
赵安
最警世
4次出任央视春晚总导演,赵安的名字总是与央视春节晚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甚至冯巩还曾在小品中多次打趣他的“大胡子”,他的形象也为人所熟知。在上世纪90年代,成为国内演艺界的最高盛会的央视春晚进入全盛时期,甚至某种程度上可以左右国内演艺界的走势和受众的欣赏口味,关乎艺人们的事业兴衰。从黄一鹤、邓在军老一代央视春晚人手中接棒的新一代导演中,赵安无疑是才华横溢的,他将“找乐”作为央视春晚新思路,从此,针砭时弊的相声减少,小家大事的其乐融融的小品增加,而后来为人所诟病的大型集体歌舞、歌曲大联唱也是他所倡导的。
然而,绝佳的创意和思路也没能阻止赵安最终走向权力的灰色地带,2003年以贪污受贿罪被起诉入狱,刑期10年。作为著名导演,赵安的下马无异于炸开了表面光鲜央视春晚的一个一个缺口,人们才终于意识到央视春节晚会背后原来有如此多盘根错节的利益链条,也似乎找到了央视春晚盛极而衰,观众满意度年年下滑的问题症结所在。2005年起,中央电视台面向全国征集作品,开门办春晚,央视春晚总导演的权力也大大削弱了。
郎昆
最低调
在众多央视春晚总导演中,郎昆尤其显得深不可测,在他的脸上很少看到特别情绪化的表情,即使在央视发布会上,郎昆也是话最少的,甚至冷口冷面,给媒体印象总是不苟言笑。但回顾郎昆担任总导演的历届央视春晚,会发现他作风低调,工作上却极具开拓性,譬如1994年的小品《打扑克》正是由郎昆所修改后搬上舞台的,而小沈阳、刘谦、《千手观音》、宋祖英和周杰伦搭档的“英伦组合”也都是郎昆的创意。对于央视春晚影响力逐年削弱的说法,郎昆则提出央视春晚从主导百姓度过除夕,到伴随百姓度过除夕,它的影响力不但没有削弱,反而更加扩大了。他认为,央视春晚不是一种民众自发的民俗,而是国家意识形态的一种文化表现。
历年央视春晚总导演一览表
年份 总导演
1983年黄一鹤邓在军
1984年黄一鹤张淑芬
1985年黄一鹤
1986年黄一鹤
1987年邓在军
1988年邓在军
1989年赵安张晓海
1990年黄一鹤
1991年郎昆胡淼
1992年赵安
1993年张子扬
1994年郎昆
1995年赵安
1996年张晓海
1997年袁德旺
1998年孟欣
1999年刘铁民朱彤黄海涛陈雨露周晓东
2000年赵安张晓海
2001年王冼平王宪生金越
2002年陈雨露
2003年金越
2004年袁德旺
2005年郎昆
2006年郎昆
2007年金越
2008年张晓海陈临春
2009年郎昆
2010年金越
2011年陈临春马东柳钢
2012年哈文
娱评
从“看春晚”到“骂春晚”
“你看春晚了吗?”“本来我懒得看了,家人非拉我陪着。嘿,反正一年不如一年!”这恐怕是近年来流行在年轻人之中最多的听到的“拜年嗑”了。继30年前“看春晚”成为席卷神州大地的一阵风潮之后,“骂春晚”这一“娱乐项目”也随之应运而生,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骂声”渐起,又成了每年正月里人们交流的一大主要谈资。
当看着央视春晚长大的“80后”们渐渐对每年一成不变的大制作央视春晚感到厌倦,当“90后”们干脆放弃央视春晚选择在网络上与朋友们聊天、打网游过年,当“00后”们也开始逐渐掌握了遥控器的操作权,大年三十晚上依然固执留在电视机前的,恐怕也只有为图热闹的老人们和陪同观看的中年人了。今年央视春晚主打“创新”牌,意图迎合年轻人,但从播出效果来看,除了华美的舞台之外,部分年轻人对于节目中的新创意并不买账,而有些老观众们更是为了舞台上频频出现的新面孔而感到纠结:一方面为新人上央视春晚感到可喜,一方面又觉得央视春晚少了赵本山等熟面孔“老人”,就少了点味道。
翻开过往资料不难发现,央视春晚从诞生之日起就饱受各类争议,从首次的现场直播到现场点歌,再到首唱《乡恋》、小品登台、假唱、植入广告……因为看的人多,所以骂的人必然也多,加之如今网络如此发达,观众的反馈更容易“抱团”。可即便如此,央视春晚还是年复一年地在除夕夜陪伴着咱们,偶尔出现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节目,演员立刻就能火遍全国。即便节目不好看,“上春晚”也能成为一项重要的标签,帮参演者出名、抬高身价。
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看央视春晚应该是这么个心态:认真了你就输了。原本就是大伙图个哈哈一乐、热热闹闹过年的事儿,为何非要人为加上众多的附加意义,或者一味拔高,或者非要它如何深刻,这恐怕不是一场文艺演出一厢情愿就能够做到的事。但说一千道一万,央视春晚的存在已经成了当代中国人的年俗,不管好看不好看,它的存在毕竟让咱们在“守岁”的几小时里不那么难熬了,您说,是不是这么个理儿?(杜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