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除夕到初七,龙潭庙会广播室的4位工作人员每天都要从早忙到晚,随时将园内的寻人、寻物启事在第一时间进行播报。为保证广播的及时和清晰,她们连中午吃饭也要分两批轮换。本报记者孙戉摄
一套广播仪器,四部手台,两部电话加上四部手机,龙潭庙会广播室里,十多样能发声的设备“挤”在一间七八平方米的屋子里,时不常地还扎堆儿出声儿。四位脸对脸坐着的广播员时刻耳听八方,偶尔还要“抢”话筒。
“我们四位广播员都是兼职,这两位是办公室职员。还有一位出门打水了,她今年刚到广播室兼职,叫李万红,平时是会计。”资历最老的广播员王丽华向记者介绍屋里的同事,她自己的本职工作也是公园医务室的大夫。说王丽华资历老,是因为她已经有了29年的庙会广播员经历。“1984年筹备第一届龙潭庙会时,大家看我说话利索,就让我兼职当起了广播员,没想到这一当就没断过。”
上午的第一轮广播高峰已经过去了,广播员坐在屋里“养精蓄锐”,王丽华则给其他人分萝卜吃。“不敢多喝水,广播找人找东西可不按时定点儿,说来就来,忙起来去趟厕所也要带着手台。趁着空闲,我们就轮班儿吃点儿水分大的萝卜,润嗓子还省得老跑厕所。”接过萝卜,广播员刘云辉并没往嘴里放,她跟记者解释说:“不能大家一起吃午饭吃零食,要时刻保证有人口齿清晰”。
明年就要退休的王丽华也抓紧传授着经验:“手台里说的是口语,咱往外广播可要转个弯儿再说,比如刚才台子里说‘白奥奥她妈让去北门等’,广播时就要说‘白奥奥,您的母亲在北门等您’才合适。大过年的,话一定要说得圆满,让人听着也高兴。”
临近午饭点儿,上午逛完庙会的游人陆续往园外走,赶着来庙会尝小吃的入园游客往里走,两拨人流交织在一起。挪车的、找人的、捡东西的信息开始往广播室汇总,刚消停了一会儿的四部手台开始轮番“抢话”。
“广播室在么?”
“在。”离手台最近的刘云辉一把抄起手台,按下通话键。广播员卢伟坐在麦克风前,一手虚放在广播键上随时准备播报。
今年刚来兼职的李万红坐在一边,端着盒饭边吃边观摩学习。王丽华则小声给她讲广播窍门:“接听手台的时候要多问一句,如果走失的是外地人,播时要说来自何处的谁,这样容易引起关注,效果好。记录的时候尽量简洁,同事播报的时候看得懂就行。如果是小孩走丢了,除了要广播提示小朋友及时找工作人员求助,还要多加一句,请游客都帮忙留心找一下。”
刷刷两笔,刘云辉边接起另外一部手台,边递过一张纸,上面写着“相机北门”,卢伟心有灵犀地开始广播。窗外,“如有游客遗失了一台相机,请速到北门售票处认领”的声音响起,传到了弥漫着各类食物香气的小吃街上,传到了游人摩肩接踵的民间工艺展卖区,传到了欢声笑语的雪橇乐园上空。王丽华则给卢伟提醒:“打个电话到北门,有人认领相机时候要对照一下内存卡里的照片。”
据统计,昨天(26日)这四位兼职广播员播报寻人、寻物启事近120条,每一条至少播报3次以上。加上常规播报,累计广播近千次。
(记者刘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