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近日,网上流传一条热帖,一些农民工代表为讨回在洛阳洛宁县打工的工钱,特意到洛阳伊川县范仲淹墓前跪拜,祈求范公显灵,帮他们要回血汗钱。照片显示拍摄地点为伊川县范仲淹雕像前,照片中共9人,2人扯起“求范公显灵让洛宁还民工血汗钱”的字样,其余7人进行跪拜,范仲淹墓前的台阶上放有祭拜用的纸、鞭炮以及水果等物品。开发商洛阳格盛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秦晓平称她们已经将钱支付给了乙方。
范仲淹老先生固然为政清廉、体恤民情,但是范公能够穿越千年时空隧道为现代农民工主持公道吗?大家一看便知,跪拜范仲淹是农民工策划的讨薪行为艺术。用人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是早已说滥的话题。在政府与社会为农民工积极讨薪,“欠薪人人喊打”的大背景下,我们又看到了农民工跪拜范仲淹雕像讨薪,吸引有关部门眼球的行为艺术。让人心情沉重。农民工的工资都没有保障,劳动的尊严何处安放?在我看来,农民工寄希望于北宋清官显灵帮助讨薪,实际上是对法律制度乏力的讽刺。
且不说《工资条例》正在酝酿起草中,有关劳动者体面劳动的话题被密集提及。早在2004年,《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26条就明文规定,逾期不支付工资的,责令用人单位按照应付金额50%以上一倍以下的标准计算,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劳动法已经颁布17年,新劳动合同法已生效四年有余。开发商与包工头长期拖欠农民工工资,农民工向政府部门申诉过,但是至今却不见相关部门过问,农民工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农民工无奈表演跪拜范仲淹的讨薪行为艺术,其背后的制度之痛值得反思。在我看来,欠薪问题依然不时进入公众视野,主要原因在于,政府执行力不够,相关法律法规没有被用人单位信仰。
当下,农民工与用人单位之间权利地位普遍不对称,是不争的事实。弱势的农民工在强势的老板面前根本没有话语权。特别是工程转包更易引发劳资纠纷(开发商辩称工钱已支付给了乙方,乙方没有支付给包工头)。欠薪的用人单位多了,农民工为了保住打工机会,他们中的多数人并不敢与欠薪的霸王潜规则叫板。虽然农民工对此无奈。但是法律不能无奈,工会不能失语。政府职能部也不能漠然视之。而应该积极介入调查,用法律制度的力量支撑起农民工起码的劳动尊严。
其实,欠薪问题的根源除了老板无良以外,还在于社会信用机制缺失、法律法规不完善、执行力不够、农民工维权渠道不畅通。因此,事先建立行之有效的欠薪预防机制十分必要。比如,企业不交足工资保证金不许开工;采取“举证责任倒置”办法,由用人单位负责举证,企业拿不出工资发放证据就视为欠薪,依法进行处理处罚;完善社会信用系统,给欠薪单位建立信用档案,把欠薪者列入“信用黑名单”,全国联网,让欠薪者寸步难行,加大欠薪者的违规风险与欠薪成本;发挥企业工会的作用,由工会与用人单位签订集体劳动合同,与用人单位展开关于工作时间、工作待遇、工资结算方式、工作条件等问题的谈判,从源头上堵住欠薪漏洞。
更重要的是,既然恶意欠薪已被列入刑法的范畴,执法部门要让法律制度通上高压电。一方面要主动出击,到一线查处欠薪用人单位与无良老板,另一方面要认真受理举报,谁触及欠薪高压线,就严格依法依规进行处罚。如果有人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就要果断亮剑,启动司法程序。
如果职能部门通过强大的执行力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欠薪者的违规风险与欠薪成本,对恶意欠薪行为果断亮剑,工资真正做到按月发放,各种讨薪秀行为艺术自然会逐渐淡出公众视野。如果农民工的权益不能落实,司法救济渠道不畅,依法维权会成为奢侈品,不仅欠薪者肆无忌惮,讨薪行为艺术层出不穷,劳动者的尊严底线还会继续后退。(刘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