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67岁的马丁·雅各布毕业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获博士学位。他曾是《泰晤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的专栏作家,当过《独立报》的副主编。如今,他是《卫报》、《新政治家报》的专栏作家。马丁也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访问学者,新加坡国立大学、日本爱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访问教授。2009年,他出版专著《当中国统治世界——西方世界的终结与新秩序的产生》,提出了大国崛起的“第三条道路”,即中国的和平崛起不会对世界构成威胁,其中“文明型国家”的概念引起学界热议。
在伦敦,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分享他关于英国传媒奥运报道的研究与观点。
英媒逻辑很荒谬
文汇报:奥运会开幕以来,英国媒体先是连篇累牍地猜测游泳运动员叶诗文可能服用禁药,随后又将重点转移至中国羽毛球队消极比赛事件。作为英国学者与资深媒体人,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雅各布:就个案而言,我对于英国媒体对叶诗文可能服用禁药的猜测感到费解,他们的逻辑很荒谬。
从已经披露的案例看,禁药丑闻不分东西方。按照西方媒体的逻辑,只要是成绩优秀的运动员,都涉嫌服用禁药,但他们对本国运动员的行为视而不见,反而对中国运动员吹毛求疵、百般刁难。说到底,仍旧是无知与骨子里的傲慢。
消极比赛丑闻涉及印度尼西亚、韩国和中国3个国家,但英国媒体的关注点似乎集中在中国身上。我认为,这或许是因为在伦敦奥运会金牌榜上,中国与美国难分高下,所以多少有些羡慕和嫉妒。
就我看来,中国体育的腾飞主要集中在近4届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实力增长迅速,很多西方人似乎还没有在心理上做好准备。
偏见源自傲慢
文汇报:英国媒体对中国代表团持一种挑刺态度,您认为其根源是什么?
雅各布:我认为,英国人并没有真正了解中国。在英国,“中国制造”进入千家万户,但他们并不愿意多去了解这个国家,主要有4个原因:
首先,在传统西方世界,英国如鱼得水,拥有与美国这样的同盟伙伴,所以并没有真正思考中国崛起带来的影响。
其次,在面对发展中国家时,很多英国人骨子里有种傲慢与自大。大部分英国人认为中国仍旧贫穷、落后。
第三,中国人与英国人的外貌、体格不同,文化各异,在文化观念上,中国被视作“他者”。当中国在体育方面取得成就时,很多英国人理所当然地会想:他们一定是在弄虚作假,不然他们怎么可能做到?
此外,还有一些西方媒体仍保留了冷战思维,总用受威胁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形成了报道中的偏见。而这些媒体也塑造了英国人的观念。
改变需要时间
文汇报:您如何看待西方传媒在世界媒体中的话语权?
雅各布:西方主流媒体肇始于英、法等西欧地区,随后又播撒到新大陆美国。在这两三百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世界影响力,最终拥有了如今的话语权。
尽管这10年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已经开始传递来自中国的声音,但与BBC、CNN等西方主流媒体相比,声音仍旧微弱。最关键的是,中国媒体更需要具有影响其他国家、地区媒体的影响力。
英国人对于中国仍感到陌生:很多人不知道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为人处世之道。相反对于美国就感到很亲切。很多英国人没去过纽约,但知道纽约的出租车是黄色的,可是没人清楚上海的出租车是什么颜色的。这是因为美国的电视剧、电影、出版物在英国很普及。
1978年,中国才开始打开大门、走向世界,这才30多年。要改变现状,需要时间。
(原载8月5日《文汇报》,本报有删节)
今日要闻:
美国发生寺庙枪击事件7死3伤(组图)
“好奇”号准备冒险登陆火星(国际视点)
中国猛烈回击美插手南海我发言人三问“为什么”
日媒称中国将缺席广岛核爆纪念驻日使馆未回应
日美将修改防卫合作指针:强化同盟针对中国
独家评论:
菲律宾一手“臭牌”不认输
希拉里再访非洲两大“核心议题”话里有话
人民日报钟声:煽风点火不是什么新把戏
英国学者评述奥运报道中的西方媒体——因为无知所以偏见
美国在南海角色升级战略目的不可告人
敢吵我就死定了
世界诱人早餐
老外眼中的美腿
2012最性感女郎
美女与野兽组合
俄美女嫁中国男
动物笑容锦集
看得出这是蛋糕
猫咪古怪睡姿
西方美女写真
土耳其男女共浴
蒙古国街拍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