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版所用图片均源自互联网,请著作权人与本报联系,以便寄奉稿酬!
【起居调养】
薄衣御秋寒保暖不能忘
“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夏秋之交是最难选择衣物的时候: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因而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有些人稍见天气有些变冷,就急忙捂得严严实实的,结果反而“捂”出火来。其实,民间流传的“春捂秋冻”的说法有一些道理,适当“秋冻”,更有利于增强自身对寒冷的适应能力。“秋冻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夏秋之交,更要注意保暖。”初秋天气毕竟不同于夏天,气温会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中医专家建议,这个季节,白天可以穿薄一些,但要准备一件稍厚的外套,早晚穿着,以免受风寒。
立秋之际已是天高气爽之时,应做到“早卧早起,与鸡具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另外,昼短夜长,天气又凉爽,人们往往比较贪睡,睡多了情绪会变得萎靡,起居有常,早睡早起会让人情绪饱满。此节气多加强夜里的睡眠时间以补偿夏日的睡眠不足。秋季早睡,完全符合“养收之道”的养生原则。
乘凉防阴暑睡眠避风寒
夏季高温时,许多家庭整晚开着空调睡觉,而到了初秋,有些人还是保持着这个习惯。事实上,这个季节晚上的气温往往偏低,这样做很容易感冒。人们都知道天气太热时容易中暑,而这样白天受热晚上又突然受寒,也会中“阴暑”,患者会有身热头痛、无汗恶寒、关节酸痛、腹痛腹泻等症状。此外,冷风太久吹在熟睡者头面部,很容易引发面瘫。“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不少面瘫患者,一般都是由于晚上睡觉不注意引起的。”专家提醒,初秋晚上睡觉时不要再吹空调、电扇,也不宜对着门窗睡,避免受到冷风侵袭,最好加条毯子或薄被
【精神调养】
闷热别烦躁天凉莫悲秋
初秋免不了出现“秋老虎”的炎热天气,这种气温高、湿度大的“桑拿天”最容易令人心情烦躁,应积极防范“情绪中暑”。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如果人体违逆了秋季收敛之气,就要伤害肺气。秋季伤害了肺气,到了冬季,就要发生飧泄的病变,这是因为人在秋季养“收气”不足,到冬季奉养“藏气”力量不够的缘故。中午天热的时候应减少外出,可以喝点清凉解暑的绿豆汤,遇事保持心平气和,少生闲气。
【饮食调养】
初秋重点补脾胃减辛增酸,温食为主
立秋是个大节气,标志着阳气进入“收”的乐章。果实的阳气收进了种子,人的阳气也应收进体内,人只有把阳气聚足,才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冬天不受寒邪的侵袭。脾是这个季节最脆弱的脏器,脾主肉,主统血,在“太阴湿土”的气候下功能减弱,统血气力量不足,有可能导致部分人肉气衰弱,容易出现以下不适:心衰、呼吸衰竭、肾衰;肠胃蠕动不利,便干难下或便溏腹胀;便血、尿血,脑溢血等。针对上述情况,立秋养生的重点是补脾胃之气。
“为什么人们都容易在夏天闹肚子?其实从中医来说,原因不完全是细菌和病毒,而是因为阳气都跑外面来了,身体里面是最弱的。”专家介绍说,中医认为至虚之处必是致病之所。秋风一起,人的气血开始从外面向里面走。到冬天,人的气血都藏到里面了,而外面不足,就容易感冒了。同时脾也是这个季节最脆弱的脏器,在这个季节最容易发生脾病。
专家表示,初秋时节,仍然是湿热交蒸,以致脾胃内虚,抵抗力下降,这时若能吃些温食,特别是食用粳米或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功能,前人对此颇多赞誉。此季的饮食原则是清淡,少油腻,应“温暖,不大饱,时时进之……其于肥腻当戒”。也就是说,这段时间的饮食要稍热一点,不要太寒凉;但也不要吃得太多,在次数上可稍多一些。《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减辛增酸”,即少吃葱、姜、蒜、韭、椒等辛味食品,因为肺气太盛可损伤肝的功能;多吃酸性食品(肝五味主酸)以增强肝脏的功能,如苹果、石榴、葡萄、芒果、阳桃、柚子、柠檬、山楂等。
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金匮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说。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芝麻)以润其燥,禁寒饮”。更有人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阴润燥。总之,秋季时节,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由于天气干燥,可以吃一些清爽润肺的食物,如百合、蜂蜜、梨水加冰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