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自办的奥运邮票专题展上,朱尔瞻热心充当起解说员。李锋摄
本报讯(记者胡媛媛孙占锋)万里之外的伦敦奥运会如火如荼,而这两天在芙蓉区韭菜园社区,一场新颖的奥运邮票展也让居民们大开眼界。67岁的集邮迷朱尔瞻昨日“晒”出自己收集的200余张奥运邮票时说:“为了纪念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也是祝福我们的奥运健儿们能在2012伦敦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金牌得主邮票一张也不缺,这可真难得!”一走进位于韭菜园南路的展厅,墙壁上琳琅满目的邮票便引来居民阵阵赞叹。
“伦敦奥运会备受瞩目,我寻思着自己收藏的邮票是不是也能发挥点作用。”朱尔瞻说,在将所有收藏一一整理后,一场奥运会邮票专题展就此问世。“所展出的200余张邮票中,九成以上是奥运会主题,其余也是体育赛事邮票。”其中,“中国传统体育”类中的邮票可最被老朱宝贝,1973年的亚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请赛纪念邮票、1974年发行的转碟、抖空竹等体育竞技项目邮票、1978年的阿根廷世界杯足球赛纪念邮票等,张张“票龄”都已过而立之年。
而占据了满满一面墙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冠军邮票,则显得最具气势,该届所有中国金牌得主均亮相方寸之间,这可吸引不少居民贴近墙找起了“熟悉脸”。这套个性化邮票把冠军们的头像印了上去,但只是副票,不能离开以金牌为主题的主邮票单独发行。
“其实,我收集邮票的主题很广,并不限于奥运或者运动主题。”老朱说,“我小学时就爱上了集邮。对我来说,在那个时代,邮票不仅是用来邮寄信件的,而且可以为我带来很多无法正面接触的文化知识。”朱尔瞻向记者说明自己50年来坚持集邮的原因时,更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关切。老人不无忧虑地说,现在因为网络的便利,以书信联络的人越来越少,不仅邮票的使用量越来越少,对蕴含在手写文字中的文化认同感也在青少年中减弱。
此次邮展的协办单位荣艺会负责人介绍,其实朱尔瞻老人家里的条件并不好,集邮的费用都是从自己的工资或者退休金里面省出来的。此次邮展一直开放到8月11日,感兴趣的市民不妨到位于芙蓉区韭菜园南路16号的金烨·融府A座3楼看看。
(线索提供人王先生获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