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破解“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本市致力于解决的民生难题。昨天记者从2012年全市卫生工作推动会上获悉,本市卫生资源调整又有新进展,5个区县疾控中心完成达标建设,4个新“民字号”医院正在洽谈中;公立医院改革有新突破,所有三级医院和九成二级医院,综合预约率分别达到36.24%和13%。此外,未来本市将加强社会办医建设,公立医院在完成“十二五”资源调整规划项目后,原则上不再新增床位,所有预留床位全部作为社会资本办医发展空间。同时,本市明确了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营利性医疗机构分工,两者分别突出服务公平性和服务效率。未来,基本医疗服务资源也将扩增,占到医疗总量的70%,服务量可达75%。
资源:社会办医床位占同期床位总数的比例将提高到16%以上
全市卫生资源配置布局和结构将更加合理,蓟县、宁河、东丽、武清、津南等5个区县疾控中心完成达标建设,3个区县疾控中心、3个卫生监督机构、4个妇幼保健机构建设项目开工建设。南开医院、胸科医院、天津医院、环湖医院、第二儿童医院、中医一附院等10个市级项目正在加紧推进;第五中心医院等12个区县医院、中医院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社会资本办医方面,社会办医床位占同期床位总数的比例将提高到16%以上。天津马光医疗集团5所社区连锁医院相继建成,天津新世纪儿童医院、天津美津宜和妇儿医院即将建成开业;天津捷希肿瘤医院、天津中慈医院、天津祥云皮肤病医院等项目在积极筹建中;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建设天津妇儿医院项目,华润医疗集团建设天津解放南路综合医院项目,中国台湾秀川医疗集团、美国CHC医疗集团等国内外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革项目都在积极洽谈中。
改革:六成二级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
截至目前,国家下达本市医改“责任书”涉及卫生方面的各项任务,本市均已按时间节点如期完成,多项任务提前或超额完成。全市涉农区县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完成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药品管理等方面调研,提出了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思路、框架和指导意见,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正式启动。
本市所有三级医院和91%的二级医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门诊预约诊疗服务,综合预约率分别达到36.24%和13%,患者就诊平均等候时间从原来的53分钟,缩短到目前的30分钟以内。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全部推行提前开诊、午间连诊、延时闭诊、公休日门诊等全时段应诊、错峰诊疗和无假日门诊,公休日门诊量占门诊总量的22.3%,公休日开诊科室占日常门诊开诊科室总量的84%,极大地方便了患者就诊;持续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全市二、三级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品规分别不超过35种和50种,全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细菌耐药监测网医院增至21所,确保了患者用药安全;全市所有三级医院和63.5%的二级医院,实施了优质护理服务工程,提高服务质量。
基层:麻疹发病率较去年同期下降54%
为提升改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社区卫生人员综合技能,本市开展了“高级医师百人团下社区”活动,截至目前,完成门诊50多万人次,会诊10多万人次,转诊疑难病例4000余次。提升改造宝坻黄庄、蓟县邦均等5个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基本完成。
本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提升,超额完成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以及孕产妇、婴幼儿健康管理等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国家计划任务。截至6月底,全市城乡居民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60.68%,其中城市地区达到62.31%,农村地区52.81 %,高血压和糖尿病规范管理人数分别超过66.4万和17.9万人;成立226个家庭责任医生团队,累计签约48704人,居民受益46052人次;婴幼儿、孕产妇和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人数分别达到45万、4.8万和81万。完成孕前乙肝筛查、叶酸检测、产前筛查、妇女病检查等共计658454人次;完成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减低、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筛查351636人次;全市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较去年同期下降1.35%,麻疹发病率较去年同期下降54%;完成结肠癌筛查64473人,发现结肠癌11例。
改变:预留床位将全部作为社会资本办医发展空间
在推动会上,市卫生局局长王贺胜介绍,今后,本市将按照“保持存量、创新增量”的基本原则,控制公立医疗机构的盲目扩张。本市公立医院在完成“十二五”资源调整规划项目后,原则上不再新增床位,所有预留床位全部作为社会资本办医发展空间。公立医院可以与社会资本合资合作举办独立的医疗机构,实现公立医疗资源增量创新。各级各类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模式将从依靠规模扩张转移到依靠内涵建设,管理重心将从“追逐经济利益和收入总量增长”转向强化技术、质量、服务、管理和加强学科、人才队伍建设。
在发展卫生事业方面,本市将采取两方面行动,一是对本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资源,不论什么所有制、什么级别、什么隶属关系,都要全部纳入区域卫生规划,实施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实行卫生全行业管理;二是直接举办一定数量的医疗卫生机构。
未来,这些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与社会资本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一起,将构成本市医疗卫生服务的主体,旨在为城乡居民公平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强调全民共享,突出服务公平性;社会资本举办的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重点是通过市场运作和自主配置资源,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医疗卫生需求,强调差异性,突出服务效率。此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也可以根据需要通过政府向社会办医机构购买的方式来实现。公立医院与社会资本办医将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真正打通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之间资源共享的通道。
未来:基本医疗服务量将占医疗服务总量的75%
本市还将继续调整资源配置结构,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按照卫生资源配置总体规划,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一个以基层医疗机构(包括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村卫生服务机构)为共同基础(双网底),由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以及药品供应保障三大体系共同构成的综合服务体系。
未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将以市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龙头,以区县公共卫生机构为主体,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主要由政府通过直接举办服务机构,或者向其他服务机构购买相关服务的方式来实现;医疗服务体系以大型三级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为龙头,以区域性和区县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院为主体,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基本医疗服务主要由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来提供,其资源和服务量占医疗服务总量的70%到75%,另外25%到30%由非基本医疗服务提供,则由营利性医疗机构来满足,最终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投入,多种办医形式共同发展,营利和非营利、公立和非公立医疗机构科学定位、合理分工、错位服务、有序竞争、服务层次多级化、服务模式多样化的医疗服务新体系,以及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医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