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编者按当你乘车驰骋在新疆宽阔平坦的高速公路上,会感到无比舒心惬意。可是,你是否曾想过,就在这一条条大道上,浸透着千万筑路人的辛勤和汗水。在这群筑路大军中,有一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特殊部队,他们就是被誉为“西部筑路先锋”的武警交通二总队。
仲秋时节,记者走进这支部队,聆听到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其中既有英勇与无畏,也有崇高与悲壮,更有激情与豪迈。他们是那样的普通,普通得就像一丛红柳,默默无闻。他们又是如此壮美,壮美得犹如盛开在戈壁中的红柳,绚烂如火。
哈密,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重镇,素有“新疆门户”之称。“早穿皮袄午穿纱,晚围火炉吃西瓜”,这句生动的谚语更是让新疆的东大门哈密闻名中外。
然而,许多人并不知晓的是,这里的风和柳。没有轰鸣作响的施工机械,没有震耳欲聋的土方爆破,也没有遮天蔽日的工地扬尘……出现在我们眼前的,一条新建的高速公路切开茫茫戈壁滩通向天际。
“今天新疆交通科学研究院对连霍高速星(星峡)吐(鲁番)段工程进行质量检测。”驱车同行的哈密市人民检察院工作人员赵怀杰告诉记者,他曾是武警交通二总队的一名老兵。
午后的阳光如瀑布般从碧空中倾泻而下,戈壁滩镀上了一层淡黄色的光泽。高速公路防护栏外十几米处,几丛花色淡红、细叶翠绿的灌木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这就是当地人极为崇敬的红柳。此时花期已过,可残花还顽强地留在枝头。”星吐段项目部主任王吉勇说,“我们39公里长的施工段位于‘百里风区’内,每年4级风以上气候有200多天,8级风以上达3个月。”
今年4月的一天,一场10级暴风袭击了工地。工程洒水养生用的毛毡刚覆盖到水泥稳定层上,一阵狂风如同“卷麻花”般将几十米长的毛毡吹走。但筑路官兵毫不气馁,在几公里外的戈壁上找回被吹跑的毛毡,用膨胀螺栓和宽木板压边固定,将它牢牢钉在水泥稳定层上……翻开这一幕难忘的记忆,工程师郭永峰感慨万千。
韩鹏蒸的蒜泥茄子、孙玉勇煮的菜饭、李文亮煲的鸡蛋汤……这是筑路官兵们常挂在嘴边的几道“名菜”。由于自然气候原因,哈密每年只有7个月的有效施工期。为了加快施工进度,官兵们一日三餐都在工地上吃。
大风扬起戈壁的沙尘,工地开饭也是挑战。“一碗饭半碗沙”,这让去年从合肥工业大学毕业的排长韩鹏记忆深刻。
筑路施工犹如一场战斗。虽不像硝烟弥漫的战场,但感人至深的场面比比皆是。“虽然嚼着沙拌饭,但精神不能丢!”韩鹏的话掷地有声。作为机械设计专业的高材生,他曾记下了这些数据——
官兵们凌晨4点就起床,试机、装料、检修、点火、施工,从未休过一个节假日,加班到深夜更是“家常便饭”;
夏季,地表温度高达50至60摄氏度,地面可烤熟鸡蛋,沥青摊铺作业面更是达到125摄氏度,官兵们毛孔中涌出的汗水滴在沥青料上“嗞嗞”作响;
结合施工特点,官兵们发明的路肩一次性成型摊铺机,将原来人机配套路肩施工单组工作人员由每班20人减少到6人,施工效率提高了3倍。
有辛勤的付出,就会有甜蜜的收获。哈(密)吐(鲁番)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副指挥长施智明到施工现场检查时,对官兵的施工质量赞不绝口:“这条公路通车后,将全面打开进出新疆的‘东大门’,当地闻名的哈密瓜和矿产资源将快捷顺畅地运往四面八方。”
“红柳扎根沙丘,耐旱耐热,抗风固沙,在干旱的戈壁滩上,生命依然如火如荼。”眼前这簇簇红柳,不正是筑路官兵的精神写照吗?
(本报哈密9月22日电)
上图:武警交通二总队官兵参建的星吐高速公路,已成为推动哈密经济发展的致富大道。平晋恩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