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30多年过去了,郑喜生依旧清晰记得当年每家在大院里的具体位置,画图寻人。
为了凑齐48户老邻居,郑喜生和马胜利两人走家串户,足足忙了11个月。
拍拍头、亲亲脸,已经50多岁的老郜在82岁何奶奶眼里依旧是个孩子。
22年前郑喜生结婚时的照片。这也是他手里为数不多的几张拍摄于煤炭部大院的照片。
10月3日,终于凑齐了,150多口人会聚一堂亲如一家。
在垂杨柳中街和广和东里中街的交道口一直向西,有一个不起眼的院子,四栋老式的楼房正在进行保温墙改造,院子周围是已经“上了年纪”的杨树,这就是建于50年前的广渠门煤炭部大院。
1962年,为了“三线建设”,48户来自全国各地的煤炭工作者家属来到了北京,搬进了大院。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大院里的父辈们常年奔波在全国各地的煤矿上,只留下没有工作的妻子和儿女。今年59岁的郑喜生说:“那时靠着打打零工的母亲和父辈们寄回来的粮票养活着一大家子人,实在是不容易!”眼里泛着泪光的他给我讲起了发生在1963年夏天的一段往事。那年的夏天,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雨,令北京城汪洋一片。而大院所在的广和东里中街位于广渠门的东南角,地势低洼。大院里的水齐腰深,柜子在水里浮上浮下,48户人家的妇女孩子,相互扶持帮助,及时转移到了曾经的工大附中和垂杨柳一中,无人员伤亡。大雨退去后,全院总动员,淘水、修整房屋,谁家缺啥少啥大家都相互帮衬着,一起挨过了那个不平凡的夏天。之后的1976年大地震,全院团结奋斗,又一次经受严酷的考验。那时不管谁家的父亲从外地回来,一院子的孩子都兴奋得不得了,成群结队地骑上自行车跑到北京站去接站。
1980年,大院动迁。1981年回迁,但随着工作变动、儿女的成长、生活条件的改善,很多人搬出了大院。如今住在这里的多是些老人和外地人,大院里也早就没有了和煤炭部有关的任何标识。但念旧的老人们时常念叨着从前的老邻居。为了圆老人们一个梦,念旧的马胜利和郑喜生决定,要在建院50周年之际,举行一个全院大聚会,把曾经住在大院里的48户人家都找到。为此两个人东奔西走,四处打听,足足统筹策划了11个月,10月3日终于在大院附近举办了一次建院50周年大聚会。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聚会来了150多人,有的特意从河南、河北、贵州、东北等地赶来参加聚会,有的家庭已是四世同堂。在前来参加聚会的人群中,年龄最大的曹奶奶,已经90岁高龄。现场二三十年没见的老邻居,竟然还能一眼就认出对方,还能叫出名字。大家相互握手、拥抱,很多人的眼里一直含着泪花。
聚会已经过去十天了,但在大院里,人们彼此谈论的依旧是50年的院庆,除了老邻居见面的喜悦之外,说得最多的就是对马胜利、郑喜生的感谢。
纪晨摄影报道B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