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南帆
写毕《马江半小时》,我为了搜集一些相关的照片,从城里驱车到了马尾。那一天阳光灼亮,马江的江水浊黄,前几天上游刚刚下过大雨。“潮平两岸阔”,江面雾气缭绕,几艘货轮无声无息地停泊在江心。轰隆隆的炮声已经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情了。江边的草坪上装饰性地摆了几门当年的小炮,这几块黑黝黝的铸铁还有记忆吗?
马江之战是一个完整的历史事件。但是,这个事件内部人物众多,线索缠绕交叉,如同一幢拥有许许多多回廊、通道和楼梯的迷宫。从一条回廊折入另一条通道,从另一条通道拐向一个楼梯,我们很快丧失了方向,不辨东南西北。沿途还会遇到一些紧闭的房门,每一扇房门背后都隐藏了若干秘密。我力图陈述整个历史事件的轮廓,同时又尝试放大某些有趣的局部。一个局部的细节可能密集地浮现,然而,另一个局部的细节始终阙如。这个历史事件内部还存在不少空隙、悬疑,存在种种无法衔接的断点,这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神秘地带。
我是在马江之战的一百二十五年之后开始重述这个历史事件。回忆起来,我已经在这个历史事件周围迂回了二十几年,直至一个灵感的闪电突然击中了尘封已久的史料。那天一个小说家建议我关注马江之战,并且建议我不要循规蹈矩地拘泥于史料。这是一个巨大的触动。我们的交谈不仅追溯到这个历史事件的遥远前因,而且涉及这个历史事件的巨大余波如何改变了这一块地域的未来。这一次交谈还没有结束,我已经决定动手了。
《马江半小时》的写作是在2011年的春节假期期间。我的寓所楼下是一个拆迁房建筑工地。春节过后没有几天,这个工地就早早地开工,每一天大约八至十台打桩机亢奋地开展工作,嘭嘭嘭的声音震耳欲聋,家人之间说话必须大声叫喊,有时连寓所里的电话铃声都无法听见。工地上还有一种安装了履带轮子的勾机伸出长长的铁臂粉碎残存的水泥块,持续不断的哒哒哒声波令人心烦意乱。我相信这种声波可以轻易地穿透一百多年的时光,强烈地干扰马江之战景象的重现。
2011年福州的春节特别寒冷。我通常是穿上一件厚厚的棉大衣坐在书桌前,脚上还要套上一双棉鞋。双手在电脑的键盘上敲打一会儿,就得放在嘴边哈气取暖。那一段时间我的寓所遭到了老鼠的骚扰。我不清楚狡猾的老鼠如何攀上九层楼,从哪一条路径潜入贮藏间。尝试了各种驱鼠方法均告无效之后,只得从他人家里借来一只小猫养几天。小猫上蹿下跳了一阵子,所有的老鼠都逃之夭夭。不过,这只小猫似乎患有“多动症”。它常常肆无忌惮地跳上书桌,冲着我叫了几声之后就一屁股坐在了电脑的键盘上。这时,电脑的屏幕上就会出现长长的一串诡异的R或者G。
《马江半小时》最初发表于2011年《人民文学》的第6期,今年打算在出版社印成一个单行本。我做了少许的文字补充和修订,补上这个历史事件外围的若干相关资料。这些相关资料再度表明,马江之战内在地镶嵌在十九世纪末期晚清的衰亡史之中,如同这个古老帝国的一次负痛的挣扎。
(作者系著名评论家福建社科院院长)
《马江半小时》
南帆著
海峡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