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金庸密码
金庸曾对林以亮回忆起自己初写小说的艰窘:“在写《书剑恩仇录》之前,我的确从未写过任何小说,短篇的也没有写过。……有时不知怎样写好,不知不觉,就会模仿人家。模仿《红楼梦》的地方也有,模仿《水浒传》的也有。”
金庸写《书剑》,不仅模仿过《水浒》、《红楼》这样的“古典”,他也曾用“今典”,例如《书剑恩仇录》有一段:“绿林中有言道:‘宁见阎王,莫碰老王;宁挨三枪,莫遇一张。’‘老王’是镇远镖局总镖头威震河朔王维扬,‘一张’便是‘火手判官’张召重了。”
“绿林中有言”的这四句话,就不是金庸自编,而用“今典”。
张灵甫、王耀武、李仙洲、李玉堂、李延年诸人,俱出身黄埔,擅一时之名。抗日战争中,张灵甫、王耀武战功尤其显赫彪炳。当时有“三李不如一王。宁碰阎王,莫碰老王;宁挨三枪,莫遇一张(或‘小张’)”之谓。
金庸小说之“武”,分为两部。一是个人间的武打争斗,一是军阵上的武力对决。从《书剑》到《鹿鼎》,金庸一直在写战阵之事,他对中国的乃至世界的战事战史向来很有兴趣,似乎对自己没有机会实际发挥的军事才能也有些自负。对于发生在现世的战争、健在的军事将领,就不仅是感兴趣,事实上不能不极关切。当他写作第一部长篇小说时,就把表彰黄埔名将的句子用到了小说人物身上。可惜,一个是反派人物(张召重),另一人物(王维扬)也不是多么正面。或许这与金庸当时身在“左翼”的《大公报》有关,现在看来,金庸这么做这么写,不是很厚道。
因为张灵甫、王耀武的缘故,张召重和王维扬这才分别姓张姓王。至于王维扬何以名“维扬“,《书剑恩仇录》已自将它的出典隐晦写出了:“忽听身后传来一阵‘我武———维扬———’‘我武———维扬———’的喊声。李沅芷甚是奇怪,忙问:‘师父,那是甚么?’……陆菲青道:‘那是北京镇远镖局,……总镖头本是威镇河朔王维扬,现下总有七十岁了罢?听他们喊的趟子仍是‘我武维扬’,那么他还没告老收山。……’”
“我武维扬”,语出《尚书·泰誓中》:“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则取于残,杀伐用张,于汤有光。”(这几句话,《孟子》也引用过。)
王维扬,人称“威震河朔”。而这篇宣称“我武惟扬”的《泰誓》,正是周武王在“河朔”发布的誓师文告:“惟戊午,王次于河朔,群后以师毕会。王乃徇师而誓……”
新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中的“王维扬”,还有旧武侠小说《鹰爪王》中的“武威扬”的名字,都出自《尚书》“我武惟扬”句。金庸从中截取二字,为“威震河朔”的王总镖头命名,《鹰爪王》的作者郑证因,干脆就四字用其三,拿“武”字作了小说中人物的姓氏。至于金庸为自己创造的武林人物取一个“王维扬”的名字是否同时受到《鹰爪王》一书的影响,就不好说了。
王耀武与张灵甫出身的黄埔军校,在中国现代战史上影响至为深远。金庸与黄埔军校,同一年出生。1924年,黄埔正门两旁所贴对联,正是:“嘉宾戾止,我武维扬。”
刘国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