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查理河畔2
·郭斌
美国人,不管是在嘈杂摇晃的地铁车厢、公交巴士上,还是在静谧雅致的公园绿地、街头咖啡馆里,还是在等待远行的机场大厅、候车走廊里,手上都会小心捧着两样东西,一个是咖啡,另一样则是书。没错,是书,而且多数还是很厚重的大部头书。美国人如此爱读书———也有时尚人士在地铁里捧着“电子书” Kindle埋头苦读的,这是我初到美国时最被“震撼”的一件事情。
美国人爱读书,可不是因为书便宜。书的定价在美国简直可以用“昂贵”来形容,普通一本小说基本都是30美元左右,而哈佛大学的教材动辄就是100多美元,上到200美元也绝不稀奇。美国人爱读书,也不完全是因为把读书当做高尚之举或希求“黄金屋”、“颜如玉”。毕竟,街头巷尾的人读得多的还是小说。
美国人为什么爱读书?我没有专门为此进行过调查研究,只能就自己的切身体验来寻求“答案”。
女儿上半年刚到美国时,因年龄未到,未能入读小学。成天闷在小屋里不利健康,于是探寻适合她玩乐的“活动”,成了我们的头等大事。波士顿的节庆日、开放日、家庭日虽多,却也还不至于天天有“活动”。很快我们就“总结”出,小朋友消磨时光的最佳去处是图书馆。
美国的公共图书馆,最大的特点,就是“方便”。首先是办理借书证方便。像女儿,报上姓名和住址,一分钟不到,借书证就到手了。如果是成人,出示护照就行了。第二就是借书方便。想借多少就借多少,不管是书籍、杂志还是音像资料,只要你拿得动搬得走,压根儿没有数量的限制,重点是必须准时还书。还有,在大波士顿地区,一个市公共图书馆的借书证,其他市的公共图书馆完全认可。再有就是“看”书方便。不管是在图书馆的哪一个角落,也不管是坐是躺是卧脚丫子是不是翘到天上去(见题图,郭斌摄),只要你读得“舒服”,没人会来要求你正襟危坐地读“圣贤书”,而且还会尽一切可能地提供你所需要的工具或器材。第四个方便,是还书方便。借阅的书籍随你在主馆还是在分馆还。同时,不少图书馆在外墙设有“窗口”或是铁制箱柜,让人不进图书馆就能还书。总之,这里的图书馆是耍尽“花样”,不怕你来借书、就怕你不来借书!
对于小朋友们来说,这些个图书馆的儿童分部比游乐场还要好玩,里面有随便取用的积木、拼图、玩偶、棋类和大富翁等玩具,有画笔可以画画,有工具能做手工,可以上网玩游戏,可以看动画和电影DVD,还有休息区让小孩可以随时吃食物补充能量。当然,这是图书馆,最多的还是根据年龄和阅读能力分类的书。
为了吸引小朋友,图书馆在一周的不同时间里还安排了各种各样的活动,“说故事时间”和“大家一起唱”是最基本的,有富于经验的工作人员专司其职。女儿经常参加,也非常喜欢,还跟剑桥公共图书馆讲故事的詹妮芙女士成了“好朋友”。读书小组也是每个图书馆的“保留节目”,可惜女儿限于语言能力没有参加,也让我们失去了了解的机会。
有了这样便捷、和善、有趣的图书馆体系,无论大人小孩,有谁会不喜欢图书馆、不喜欢读书呢?有谁不想借更多的好书回家读呢?我们租住的房子距离剑桥和萨默维尔两市的公共图书馆主馆,都是近20分钟的距离。在女儿9月份上学前,每天吃完早饭,我们都要讨论:今天去哪个图书馆,要不要“赶场”?女儿更喜欢去新翻建过的剑桥公共图书馆,在这个现代气息浓厚的建筑里,采光、视野最好的顶层全部属于儿童分部。
之后,女儿上了小学一年级,让我对美国人为何喜欢读书,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女儿从学校带回的家庭作业,相对于国内的小学生,一是少,二是简单。但有一项雷打不动的作业:每天必须读一本书,然后把读书的观感记录下来。一年级的小学生,怎么可能完成这样的作业呢?原来,老师是要求“读”,却没要求“读完”,而且就算有画无字也没问题。至于“记录”,能用语言文字当然最好,用图画表达也很好,只要是自己的认识和“语言”就行。老师在学校用“小红花”、贴纸鼓励学生这样读书、思考,也要求家长在家配合,让小朋友们放学后继续这样读书、思考。
一批一批的孩子,就这样在教育体制的引导、鼓励下,逐渐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而那完备的图书馆体系,又在物质层面确保了这习惯在生活中不中断不丧失。
郭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