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老师在耐心地教视障学童跳绳。南方日报记者梁维春摄
体验
体验
深秋的早晨,天气已经变得清凉。惠州市特殊学校门口,在父母的陪同下,同学们陆陆续续来到了学校。在早晨的暖阳照射下,不少同学伸着懒腰,打着哈欠走进学校。在学生宿舍通往教学楼的通道上,十几位学生一人搭着一人连成火车状向教室走去,尤为引人注目。他们就是市特校今年新开办的启明班13位盲人学生。
今年9月,惠州市特校开办启明班,填补了惠州市视障教育的空白,13位来自全市各县区、年龄在6到12周岁的盲童终于走出家门,开始他们的求学路。开学已经两个多月,启明班的老师如何教授视障学童知识,看不见的盲生又是如何用心去认知这个世界。日前,南方日报记者走进市特校启明班,体验不一样的课堂。
盲童听觉灵敏好学心强
上午8时,记者来到市特校在教学楼三楼。顺着墙壁上安装着的无障碍扶手和盲道装置,来到了启明部一年级教室。记者看到,门口墙上挂着“启明一年级”和“文明班”两块牌匾。教室里13名学生在语文老师于书召的带领下准备上课。
“请大家拿出语文课本,翻到第十三页,第九课。”于书召说完,同学们纷纷从书桌柜子里取出书包,12岁的小锋很快就摸出语文课本,并翻到第十三页,自信地告诉老师“我摸到了,第十三页,第九课。”
不过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够像小锋那么利索,一下子就能够清晰地摸出语文课本,并翻到老师要求的页面。于书召从讲台走下来,从第一排开始,一个个确认。“马同学,你都翻到第十五页去了。”于书召帮小马将课本翻回第十三页,并让他仔细抚摸页码,记住“13”的页码盲文。
“老师,这个韵母怎么摸起来跟数学的小于号差不多?”翻开课本之后,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引下,认真地抚摸着前两行的盲文,小锋很快发现了文中的妙处,并积极主动地问老师。随后不少同学也都发现了这一现象,大家开始相互议论。
“是不是跟数学的小于号一样啊?大家再认真地摸一下。”顺着学生们的好奇心,于书召故弄玄虚反问道。“对啦!这个就是拼音里面的复韵母ai,它的盲文写法跟数学的小于号是一模一样的。大家记住了哦!”
“谁还记得J的盲文怎么写?”为了让同学们对之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记忆,新内容讲解告一段落之后,于书召就上一节课的内容进行提问。
“我!”“我!”“我!”小锋、小马、小娜等多名同学纷纷举手,并生怕老师看不到自己举手,不由自主地喊出声音。
“谁还记得ü的口诀是什么?”于书召话未说完,同学们纷纷举手抢答。
记者发现,因为视力障碍,盲童们主要用听觉系统感知周边的环境,因此听觉特别灵敏,注意力也较集中,对于老师讲的内容基本上都能够一字不漏地记住。因为大部分盲童没有上过学,求学欲望较强,好学心强。看不见黑板的他们也更喜欢跟老师交流,遇到不懂的问题都会主动向老师请教,老师提问的时候,也纷纷举手抢答,课堂气氛活跃。
四个韵母要教足四节课
一番讲解之后,于书召让同学们再次仔细地抚摸复韵母ai、ao、ei、ou的盲文写法,加深记忆。
为了让记者更好地了解课堂所讲的内容,于书召给记者拿了一本语文课本。记者看到,该书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盲人语文教材一年级课本,从封面上看与普通教材并无太大区别。不过当记者翻开课本时,才发现课本上全是密密麻麻的小凸点,这让记者真正领悟到了何为“天书”。
“盲文主要是通过6个点的不同组合来表述的,没有学过的人看起来确实看不懂。不过我们健全人看得见,只要讲解一下很快也就能学会。但是对于盲童来讲,要通过指尖辨别出面积不及手指头大的6个点的方位并不容易。”于书召说,刚开始的时候盲童对“上中下”和“左右”都没概念,光用放大的盲文板教盲文6个点的方位都教了3个课程,很多同学学了一个多月才基本上学会了摸课本上的盲文。
因为看不见,盲童认知事物的能力较差,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东西,教起来往往要费很大的功夫,有的可能要比教健全的学生多花费数倍甚至数十倍的时间精力。
“像今天教的4个复韵母,光教怎么记点位就用了两节课,加上之前教读法和声调,算起来4个韵母足足教了4节课才能够基本教会。换成是健全学生,可能一节课便学会了。”于书召说,所以做特教老师光有知识还不行,最重要的是要有爱心、耐心和细心。
为学生好记忆老师自创口诀
12356点ououou,是个复韵母ououou;今天4点不在家,4点同学去买藕。235点aoaoao,是个复韵母aoaoao;妈妈给我买了棉袄,冬天穿着真是好……这是当天于书召在课堂上重点教授的内容。
这是什么意思?学拼音不就是会读会写会拼就行吗?为何还要背诵这样的口诀?
于书召告诉记者,盲文的写法如果单靠死记硬背很难记住,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记住,他独创了“口诀记忆法”,给每个韵母都编了一句能够让学生琅琅上口的口诀。“12356点ououou,是个复韵母ououou;今天4点不在家,4点同学去买藕。”于书召解释道,“复韵母ou的盲文写法,就是12356点,6个点中缺少了第4点,所以说‘4点不在家’,‘藕’则是ou的押韵,加上这句让学生记忆更深刻。”
于书召说,目前还没有关于盲文口诀的这种书籍可以借鉴和参考,每个口诀都需要自己去编,这是很让人头痛的事,不过每次听到同学们能够琅琅上口地朗读着自己编的口诀并借此记住各个韵母的写法,自己便觉得很有成就感,很开心。
教会盲童自立
“我喜欢上体育课,我会跳绳。”“我喜欢上美工课,我会折小白兔。”“我语文考了98分,老师教过的声母、韵母我都会读会写。”……见到记者前来采访,不少盲童都很好奇,纷纷前来围观,有的同学还主动搭话。谈到学习情况,小泉、小坚和小锋等纷纷争抢着晒成绩。
在常人看来,跳绳、折小白兔、识拼音对于一个十岁上下的孩子来说并不是什么难题,不过对于看不见光、主要靠听觉触觉来认知事物的盲童来说,学会每一个都不容易。
在班主任于书召看来,对比两个多月前入学时,13位学生都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改变。“刚来的时候,很多同学都很胆小,走路的时候不能迈开脚步,两只手在身前不停地探路。很多生活也都不能自理。”于书召说,通过两个月的体育课、定向行走和社会适应课程学习之后,基本上每个人都能够独立地从宿舍走到教室,“有的同学甚至还跑”。此外,在吃饭和穿衣服等生活方面也基本上都学会了自理。
于书召说,视障教育除了教授孩子们书本的知识之外,还要教会他们一些生活自理、辨别方向、定位行走等技能和一些简单的社会事物能力,让他们掌握融入社会的技能,长大之后才不会成为社会的负担,家庭的累赘。
南方日报记者林涌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