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好人语录
勤奋严谨,自树树人,作为一名大学教师,还有什么能够超越我们每一次站在三尺讲台之后的光荣与梦想?又有什么能够胜过我们与学生共同成长的那种喜悦与自豪?如果我们的每一堂课能做到精雕细琢却无刻意,千锤百炼却不拘谨,那么“擂台”或“赛场”上的奖励不过只是注脚和背景,而真正犒赏我们的,恰是教育本身的欢愉。
-我要推荐好人
“津门好人榜”每期在本版推出,敬请读者朋友参与“津门好人榜”互动,如果您想推荐好人,请联系我们。
秋日的正午,阳光把校园的景物都涂上了一层金色。正是下课时分,学生们三五成群地走出教室……在他们中间有一位女生,她身材纤细高挑、面容漂亮清秀、穿着职业知性,尽管看上去既年轻又阳光、时尚,但却有着区别于小女生的成熟、自信与文雅。她就是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青年教师陈娜,一个只有五年职业教育经历,便在刚刚结束的首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总决赛中获得文科组第一名的青年女博士。
在别人眼里,陈娜是个幸运儿,从2000年考入天津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到被保研、留校,再到考取复旦大学博士、学成回校任教,她似乎一路顺风顺水;在校期间,她参加学校社团、做英语主持人,参加演讲比赛、电台电视台主持人大赛、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赛赛获奖风风光光;在学术研究上,她也是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青年项目的主持人;但人们却很少知道,在这一切成就的背后,陈娜所经历的困惑、艰难、寂寞、压力,和她在不断拼搏、不断超越自我中的成长、成熟。
活跃女生走进学术殿堂
12年前,陈娜从江西考入天津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成了全年级年龄最小的大学生。一进校,她不仅表现出了极强的生活自理能力,还特别好学活泼又大方自信,再加上英语好及爱好文学的特长,很快成了校园里社团活动中的活跃分子,什么时候看到她总是一副忙忙碌碌、风风光光的样子。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各种各样的荣誉和奖状就装满了一大纸箱。直到2003年10月,面临毕业和保研,陈娜来到了自己人生的一个拐点。
依照学校保研的基本条件,陈娜填好了申请表,怀抱着自己那箱荣誉奖状,忐忑地站到评审老师们面前。副院长马艺老师看了她的材料说:选研究生,导师更看重她在学术研究上的能力,学生还是要多读书,积累知识提高学术水平。这句话似乎点醒了陈娜,之后,她静下来认真地想想,这几年她究竟在专业学习上花了多少精力?尽管有较好的考试成绩,但在人文素养、知识积累上自己又吸取了多少养分?于是,陈娜开始如饥似渴地沉进了书海。
学术的路是寂寞的,也是孤独的,青灯陋室里、书山课桌旁人们看到的总是她单薄、孤独的身影。
三年研究生生活,陈娜像是一块海绵在学术的海洋里尽可能地吸取着养分,锻炼着自己的能力,她钻研知识、发表论文、充实自我。马艺老师发现了她的转变与潜能,在她硕士快毕业即将留校任教时,问她:“你想没想过去考博?”“我行吗?”这个想法把陈娜自己也吓了一跳,面对又一座学术高峰,她还有攀爬的勇气和力量吗?
对于陈娜这样要强的女孩,新的目标和新的挑战似乎更能激起她的斗志,紧张的备考又开始了。
上天有时候很会捉弄人,就在陈娜全力奋战时,身体却向她发出了警报,她病倒了。然而躺在病床上,陈娜感受的不是身体上的痛苦而是精神上的洗礼。有时候她会望着赶来照顾她、忙前忙后的妈妈生出一丝心疼、羞愧和歉意,会一边看书休息一边思考着人生、思考着未来、思考自己要走的路。她说:人只有在经历磨难的时候才能从中获得教益,精神上得到提升,她也明白了人生的意义与质量就在于能拥有高低起落的难以料想。
尽管经历了第一次考博的失败,但陈娜却已经学会了坦然面对,已经学会了不从结果中评价自己。唯一没变的是她对自己目标追求的勇气和执著。除了准备继续考博,她也开始承担起了辅导员和教学工作。也许是为了培养自身素质和把控课堂的能力,她先后参加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华之声主持人大赛、黑龙江卫视主持人大赛的全国总决赛,还在学校及全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上获得了第一名,为此,2008年她荣获了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2009年,她终于如愿以偿,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博士生。
复旦的三年转瞬即逝,在毕业论文答辩现场,当评委会主席宣布陈娜毕业论文通过并同意授予她博士学位的那一刻,她的泪水夺眶而出。她回忆说:“我当时内心充满了感激,感谢我的导师我的亲人,也感谢围绕着考博、读博而经历的苦辣辛酸为我的精神世界所带来的欢愉。对我而言,这几乎是一场人生的奇遇,我的起点与航向从此有了新的定义和使命。”
学会聆听成为学生师友
在陈娜的记忆里,母校校园里一座被命名为“聆听”的雕塑让她印象深刻,但最初她并不理解,这座象征师美师德的雕像为什么叫“聆听”?直到她也成为了一名教师,才发现教育决不是“单行线”,校园中精神火焰的点燃需要的是师生彼此的关注、理解与尊重。聆听则显得至关重要。
一天,刚刚结束新闻史课,陈娜就看到那个总是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教室角落里的女生向她走来,到了跟前,怯生生地对她说,“陈老师,可不可以打扰您几分钟,我有点问题想请教您。”陈娜见她心事重重又略带歉意的神情有些心疼,立即微笑着回答:“你问吧,没关系。”女孩又说:“陈老师,我总是很不自信,想问问您,我怎样才能提高自信心呢?”陈娜心想:有这般苦恼,她该是用了多大的勇气才能走到我面前向我求助的。陈娜依旧微笑着轻声问道:“我能问问你的名字、是哪个学院的吗?”女孩轻轻地说了她的名字、年级和专业,当她谈及自己的高自考背景时,眼神显出了一种犹疑和对自己的不自信。这时陈娜拉起她的手说:“走,咱们到外面边晒太阳边聊吧。”女孩说:“我总是很茫然,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干什么……”陈娜则向她倾倒着认为对她可能有用的开导,她也知道无论她说多少,这个叫做“茫然”的成长过程仍然需要女孩自己来挣脱与解答。临了,陈娜拿出一张纸,列出几本书的书名递给她:“我在你这个阶段,这些书曾经给了我很大帮助,希望它们对你也能有用。”女孩把纸叠好了放在胸前,然后毕恭毕敬地给她鞠了个躬,离开了。
一周之后,陈娜在信箱里发现了女孩写给她的亲笔信,信中说:
早在听您第一节课之后就想给您写信,我知道如果我不告诉您“我们认识过”会后悔的。每次听完您的课都感觉很“解渴”……这是我日记里的一句话,我很想送给您:老师,就像我们人生中的一盏灯,我们不能奢望独自拥有这盏灯来享受一路的光明,它要离我们很远才能照亮更多的道路,所以只要我们远远望着它,知道自己在享受着关照,也就不再害怕灯光照不到的黑暗!老师,谢谢您!
读着信,陈娜很是感慨,她一时无法找到准确的言辞来形容自己对学生的那份感情,作为教师,她感觉从学生那里获得的远比付出的多,同时她也发现学生正在经历着成长所带来的迷茫和焦虑,他们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之间拼命辨别方向的时候是多么需要过来人的指点?她与学生接触得更多了,更像朋友一样尊重他们、关爱他们,与他们通信、谈心,并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他们:现在的我们,都还是匍匐在人生河道中的小石子,会因为激流的冲推而无比兴奋,会因为泥沙的阻滞而无比懊恼。但终有一天我们都会明白,河道的壮阔与宏伟就正在于那蜿蜒轮回的丰富。成功与失败、辉煌与低谷、喜悦与烦恼,这一切都是人生中再必须也再正常不过的元素。她还告诉同学们,尽量择善友而交,择良卷而读,沉潜一段时间之后,你终会回到属于你的轨道上来,并且比之先前会走得更踏实。
苦练基础促进教研相长
2012年8月末,首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在天津举行,在有文、理、工三科共93名选手参加的赛事中,天津师范大学的陈娜代表天津市文科组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从今年3月开始,竞赛的选拔备战工作就在全国各省市开始了,这一路走来,最让陈娜难忘的是她身后一支强大团队的有力支撑。陈娜说:在我选择素材准备课件的日子里,学校和学院就为我聘请了专家听试讲,无论是讲义的字斟句酌,课件的精益求精,还是教态的拿捏,板书的设计,各处细节都不断地帮我仔细推敲;为了增加课堂印象分,工会还给我聘请仪表专家精心设计装束。在这样一所有着半个多世纪师范传统的母校,在这样一座有着二十多年教学竞赛经验的城市,我真的体会了团队的价值与个体的幸运。
陈娜准备的参赛课程是《中国新闻事业史》绪论。比赛那天,陈娜第二个出场,那一袭浅色的职业套装,高束在脑后的马尾辫,让她显得既知性又时尚,既文雅又帅气,那份精气神根本看不出前一晚她只睡了不到三个小时。原来赛前调试课件时,她的课件在与电脑的匹配上出了问题,调试、检查效果,一直忙到晚上十一点她才回到住处,赛前的紧张与兴奋让她好长时间都难以入睡,陈娜干脆就在心里默默地复习起了准备的讲义,直到在晨曦中蒙眬地醒来。
竞赛异常激烈,文科组31名参赛教师专业五花八门、异彩纷呈,在教学风格上,也是或端庄沉稳,或激扬大气,或亲和自然,或理性缜密,选手水平之高、准备之充分、表现之精彩,足以令人击节叫好。而评委老师在为选手打分时,更看重选手的教学理念新不新、教学设计巧不巧、教学内容实不实;要评判的不仅仅是临场表现,更是寒窗苦读的学养、功力和身为人师的担当与用心。
最终,陈娜以文科组第一名的成绩站到了领奖台上。陈娜说那时她最想说的是: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分享的过程,在千锤百炼的备赛中,我已经收获了即便站在领奖台上也无法替代的快乐。虽然奖杯只有一座,奖章只有一枚,奖状上只写着我一个人的名字,但这荣誉绝非只属于我一个人,它属于那些不辞辛苦,善于分享,懂得给予的团队中的每一个人。
带着收获,陈娜回到校园,回到课堂,她说,让我感到更有意义的是竞赛对于我回归平凡工作的启示:在教学、科研的双重使命面前,教师的身份让我们既要真心对待科研,更要用良心投入教学。我相信,每一个拥有一方讲台、面对一群求知若渴学子的青年教师,只要用心,都能在教研相长中做得更好,也会在日常教学之路上收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