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空中救护车”的仪表盘
看过国外大片的观众肯定还记得,电影中一旦出现交通事故、地质灾害等险情,便有直升机前往救援,将伤员直接送到施救医院。
在现实生活中,个别发达国家的确可以做到海陆空立体救援,但在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这样的医疗救援手段离我们的生活还有一段距离。
根据这次航展中,一些国内知名通用航空公司发布的预测数据,未来几年内,国内对于通用航空器的需求越来越大,其中就包括空中救援方面。虽然北京、天津等城市已经开辟了空中救护通道,不过巨额的医疗费用,显然不是一般家庭能够承受的。据了解,一次空中医疗救护的费用,是平均每小时7到8万元人民币,一般来说,没个二三十万“垫底”是根本不可能成行的。
对于平民百姓来说,遇到险情还只能依靠陆地救护车施救。但是,陆地救援受场地条件限制,比如高速公路发生交通事故后,后续车辆很快会将道路堵塞,救护车就算开得再快,也不可能“飞”过堵塞的车流抵达事发地点,因此,一些本有可能获救的伤员,就可能因失血过多或抢救不及时而失去生命。再如,景区的山谷、丛林中一旦出现游客受伤的情况,还只能通过传统的救援手段,先将人救出危险区,再抬上救护车,最后再转送医院抢救,这一过程会浪费很多宝贵时间。
理论上,如果有了医疗直升机,这些问题就好解决了。但是,单有直升机就行了吗?显然还不能。如何引进直升机,首先就是最难解决的问题,直升机的购买、维护费用,动辄需要上百万的投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短期恐怕无能力埋单,而地方法律法规也不允许社会资本短时间内入股各地医疗机构。如此一来,就会出现有市场需求却无人操作的尴尬场面。
第二个问题就是申请航线较难,目前,我国的空中管制比发达国家还相对较严,一些城市虽然作为低空领域开放试点,有了一些有利条件,但是,对于需要与时间赛跑的“空中救护车”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第三个问题,就是硬件设施问题。直升机自然是运输最为便捷的空中交通工具,但是,同样会受到运输场地的限制。螺旋桨产生巨大气流,可能影响行人和车辆安全,这无疑决定了直升机不可能直接停在医院的院子里,那么就要求医疗机构有单独的停机坪,或者设置在楼顶,或者设置在专门的停机院内。
遗憾的是,目前不仅仅是天津,其他国内一线城市的医疗机构,也鲜有完善的停机坪等硬件设施。有些医院虽然修建了停机坪,但由于空管等因素没有直升机起降,因此医院的医护人员难以展开空中救援科目的培训,包括地勤人员也无法进行患者下机、转移过程的磨合。所以很多停机坪成了“摆设”。
第四个问题,依然是费用问题,二三十万的空中费用并非普通家庭可以承受,那么,这笔钱应如何解决呢?目前,一些发达国家成熟的措施值得借鉴。
如美国等发达国家,公立医院的院前空中急救是由政府埋单的。另外一些空中救援行动,即使没有政府埋单,普通人也花不起巨款,那么,商业保险公司将可能担负这笔费用。但是纵观国内保险市场,还没有哪家保险公司推出这样的服务产品。华彬亚盛副总裁张磊介绍,由于国内商业保险公司产品不足,而“医疗救援”这个产品,对某些国际保险公司来说已经很成熟,他们已经开始尝试与国际保险公司开展合作,未来有望推出类似的保险产品。
新报记者周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