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河珠村明年启动村内截污工程水务部门决定投入2000万元
“乞巧第一村”
2005年,天河区首度开启全国乞巧文化节庆先河,在珠村举办中国第一个“乞巧文化节”。如今,广州乞巧文化节已成为广州的一个亮丽的民俗文化品牌,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广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正申请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珠村也被誉为“中国乞巧第一村”。
村里的北帝庙。
文/图记者杜娟通讯员卢绍琨
位于天河的珠村被称为“中国乞巧第一村”,每年举行的乞巧文化节已经家喻户晓。有着700多年历史的珠村河涌环抱、水塘众多,是典型的岭南水乡。但近年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多,生活污水直排河涌,很多河涌变成了臭水沟。
记者从市水务局了解到,作为14条市级美丽乡村创建点之一,水务部门决定投入2000万元左右,明年开始对村里的河涌和水塘进行整治,恢复珠村的水乡风貌,改善村民生活环境。
现场:
生活污水直排河涌
难觅昔日水乡风貌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广园快速路旁的珠村,只见今年新落成的村民广场里溪水环绕,种植有荷花、莲花等,不少老人和孩子在旁边游玩,一派其乐融融的场景。天河区建设和水务局副局长陈志宏告诉记者:“广场里的河涌都是原有的自然形态,但两头进行了截污,所以水质比较好,还可以养鱼。”
实际上,珠村位置优越,北依山冈,三面环水,村内有众多小水塘,属典型的岭南水乡。从小在珠村长大的珠村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潘伟坤告诉记者:“我上小学的时候,学校门口的河涌还可以游泳,涌里的水还可以直接喝。”近年来珠村人口急剧增加,据悉,珠村的村民大约在4000人左右,但外来人口却在5万人以上。大量生活污水直排河涌,河涌水质发生了很大变化,几乎成了一条臭水沟。
记者在村里一条主要的河涌——深涌中支涌看到,由于处于冬季枯水期,河涌里的水很少,而且全是周边民房里排出的生活污水,散发出阵阵臭味。只能从涌边的古树和石拱桥依稀看出当年的水乡风貌。此外,珠村遍布40多座祠堂和古建筑,每座祠堂边上都有河涌、水塘等,也是珠村的一大特色。在村里著名的北帝庙旁就是一个很大池塘,被村民叫做“孖塘”,但这里也是污水直排,池水颜色很深,里边只有塘鲺不时冒头。
未来:
明年有望启动截污工程
对于河涌变黑臭的原因,陈志宏直言:“就是村里没有截污,前两年建设大沙地污水处理厂时,外围的市政路做好了截污管道,深涌中支涌从村里流出来的水被截住,直接送往污水处理厂。但流经村里的河涌没有截污,生活污水直排,所以只是部分截污,还不彻底。”
潘伟坤也表示,村民最迫切的愿望之一就是对村里进行截污,不再让生活污水直排。为此,水务部门也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到明年年底前实施水塘整治、雨污分流、污水处理池建设,中期对珠村水环境进行全面整治。
陈志宏介绍说:“截污工作要先立项、再设计,前期准备最快也要半年以上,我们希望明年能启动,但真正实施起来,难度比较大。需要先清淤,涌底的污泥有1米左右,浅的都有几十厘米。然后进行截污,需要摸查涉及的居民户数,铺设截污管道。”据悉,实施截污后,还需要对河涌进行补水,“将通过潮汐引入珠江水,达到河涌自净的目的。”陈志宏表示,最后还希望对200米左右的河涌进行揭盖复涌,真正恢复水乡风貌。
村民用水:
一户一表改造自来水
此外,村民的另一大诉求就是自来水一户一表的改造工作。潘伟坤告诉记者:“村里自来水供水仍是按照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只有一个总表,损耗很多,村里每年要为此负担200多万元的费用。”此外,由于入村的大管口径不够,村里不少人家2楼以上就供不上水。
陈志宏表示,水务部门已经联系自来水公司,计划明年启动村里一户一表的改造,“由于涉及户数比较多,有3000多户,估计要3年才能全部改造完毕。”据悉,改造的费用将由自来水公司、区里和村里共同负责,陈志宏表示:“外围管网建设由自来水公司负责,村里就负责村内的管网,区里则负责道路开挖等费用。”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