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一个社区矫正人员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每月按时提交矫正日记,定期到社区签到、从事体力活劳动,还是被组织在一起学习法律法规?在开发区司法局,记者得到的答案却是——他们是一群经常活跃在医院、图书馆、养老院等社会机构参与志愿服务、奉献爱心的“志愿者”。
昨天上午9点半,记者在开发区志愿者协会门口,见到了戴着眼镜的司机徐师傅。由于要去塘沽阳光家园启智儿童康复保育院看望孩子们,徐师傅自掏腰包买了两袋大米和一桶食用油。在司法局工作人员的介绍下,记者才了解到,这位跟志愿者们格外熟悉、主动提供接送服务的徐师傅就是社区矫正人员。开发区志愿者协会的会长张辉林说,“他们都是非常好的人,已经成了我们这儿真正的志愿者”。
一到达阳光家园,每一名“志愿者”都像变戏法似的从车里拿出了自己带来的慰问品,米、面、食用油、糖果、零食……足足摆满了办公室的一整条长木椅。院长王百军笑着跟这群细心的“志愿者”们说,“这足够孩子们吃到春天了”。教室里,三十几名患有中重度智力残疾的孩子们围坐在一张大桌子旁,看书、画画,或者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矫正人员郭亮随手抱住一个男孩儿,陪男孩儿翻看图册。匆匆赶来的刘涛还带来了自己11岁的儿子,“让他也来受受教育”。当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唱起《感恩的心》时,现场很多人都红了眼圈。刘涛悄悄拉住司法局的工作人员,询问能不能经常过来,能不能给他们捐点钱。刘涛说,他们在图书馆帮忙整理过图书,在医院进行过导诊,在“跳蚤市场”维护过秩序……但这次最轻松的志愿活动却是对心灵震撼最大的一次。
开发区司法局的工作人员杨帆告诉记者,虽然他们从去年10月份才开始正式接管社区矫正工作,但已经确定了医院、图书馆、养老院、环保专项等多项社区服务项目。在30个社区矫正人员中,大部分都是交通肇事、酒驾、经济类犯罪等轻微犯罪人员,有意愿和能力加入到志愿服务当中。杨帆告诉记者:“每次活动都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反而能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更好地回归社会。”(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