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提升实体经济水平,构筑富有竞争力和天津特色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关键点在哪里?这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更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在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中,“两条腿”齐步并进才能收获更高的质量和更优的效益。
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已成为最具潜力和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其发展速度的快与慢,牵动地区整体发展水平,关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两天来,记者随“天津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学访团”行进浙江,近距离触摸民营经济发达地区的强劲律动。从制造业到新能源产业,从原料药厂商到食品加工基地,浙江民营经济涵盖领域广、总量贡献大、发展增长快、后劲活力足。创新促发展,转变夯基础——这是记者采访中最强烈、最深刻的感触。
如何加快发展速度?怎样提升发展质量?创新是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目前,本市民营企业达17.5万户,注册资金超过11700亿元,民营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5年前的25.8%上升到40%。在已有基础上,能否把握机遇,争取更大优势,不仅在于正确认识机遇,更要敢于探索、博采众长、勇于超越,在创新中激发活力。
总结经验,看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可以坚定发展的信心与决心;寻找差距,更好地挖掘潜力,才能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加大创新型企业扶持发展力度,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培育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企业,打造更多行业领先的名牌产品,既是发展民营经济固本培元之道,更是夯实基础、集聚核心竞争力之举。
用创新创造推开机遇之门,以转型升级理顺发展脉络,解放思想是个“总开关”。发展壮大民营经济,视野更开阔一些,办法更多一些,步子更快一些,唯其如此,才能乘势而上,把发展的可能变成发展的成果。本报记者刘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