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朱巍正在进行DNA比对
朱巍,43岁,天津市公安刑侦局十三支队生物物证检验室副主任、主任法医师,我国法庭科学领域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本市DNA专业学科带头人,中国法医学会会员、公安部刑事科学技术青年人才、入选“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曾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获多次市局嘉奖,先后被授予“津门女卫士”、“天津市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天津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科学鉴定解难题助破案
多年前,香港电视连续剧《鉴证实录》风靡一时,剧中女法医聪慧自信的形象深入人心,让许多人对这个神秘的职业充满钦佩。“港剧里面把粘着唾液的烟头往试管里一丢,摇一摇然后送到机器上去,电脑屏幕上马上就能弹出一个比对结果写着‘match’(符合),那些都是戏剧化的描述,法医工作要真的这么容易就好了。”朱巍笑着说。
2010年8月,蓟县发生多人被杀惨案,在当地造成恶劣影响。由于案件死亡人数多、涉及范围广,给朱巍和同事们的取证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为了不耽误破案进度,朱巍决定打破常规,组织技术人员随接案随检验,并将检验结果汇总后第一时间反馈给专案组。一个个精准的数据为案件的侦破、嫌疑人的认定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最终案件得以侦破。
2011年10月,滨保高速公路发生特大交通事故,35人在此次事故中遇难,为尽快确定尸源,朱巍带领技术人员加班加点,不眠不休,仅用3天时间就完成了全部检验鉴定工作,为事故的善后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心细如发准确锁定嫌犯
为提高破案效率,朱巍从DNA实验室成立之初就开始建立数据库。她运用DNA技术,为确定案件性质、侦查方向和范围提供可靠、翔实的依据,先后破获了多起大要案件。
2012年5月,朱巍对一名涉嫌杀人的嫌疑人李某进行DNA数据库检索时,发现其与发生在2006年的一起金店抢劫案嫌疑人数据相吻合。2006年3月,犯罪嫌疑人在一家商场金饰柜台实施抢劫,商场保安手持电棍对嫌疑人进行拦截并用电棍打中嫌疑人头部。案发后,朱巍第一时间来到现场采集了案犯的DNA分型。随后将DNA分型录入DNA数据库进行比对。虽然下了很大力量先后对百余名嫌疑人进行排查,但始终一无所获。事隔6年,没想到此次杀人案的嫌疑人正是当年抢劫金店案的嫌疑人。至此,两起案件同时告破。
潜心钻研勇攀专业高峰
2008年,物证鉴定中心进行“实验室国家认可”申报工作,朱巍积极钻研相关知识,不断总结法庭科学实验室认可与质量控制的实际经验,并虚心向业内同行请教,从文件体系、测量溯源、方法确认、能力验证、质量控制等方面入手,按照ISO/IEC17025的管理和技术要求,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DNA实验室管理体系,圆满完成了生物物证检验科实验室认可的资料整合工作。
不仅如此,朱巍还克服了DNA实验室仪器设备多、环境设施要求高、需要准备的文件数量大、种类多的困难,带领同事们圆满完成了实验室国家认可准备工作,并顺利通过了国家认可委的现场评审,确保了检验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公正性。
朱巍十分关注国内外法医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前沿检验技术。为了提高天津市DNA技术的整体水平,她在工作之余积极参与完成“天津市公安局法医DNA数据库的开发与应用”、“法医物证DNA自动化检验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等科研课题,成果均达国际先进水平,并分别获得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和二等奖。
近五年来,朱巍结合专业技术知识以及相关检验经验,笔耕不辍,先后在《中国法医学杂志》等省部级刊物上发表了14篇学术论文,并在全国学术会议上进行交流,成为行内的佼佼者。
尽管同样是刑警,但法医与一线轰轰烈烈破大案的民警相比,没有参与惊险刺激的抓捕过程,更多的只是静如止水的生物实验。朱巍用自己的双手一次次进行科学鉴证,揭开桩桩悬案背后的真相,让证据开口说话,让不可能变成可能……(天津政法报王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