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她,是大港油田井下作业第三修井分公司一名普通仓库保管员;她热爱公益事业,曾多次给希望工程捐钱捐物,参加义务献血;她,志愿加入“中华骨髓库”,成功挽救一位白血病患者的性命,成为天津市首例连续两次为患者捐献的志愿者……她就是张朝霞。
“我不想出名,只想默默地把这件事做完!”
从注册成为一名志愿者,到年初的各种体检、高分辨率配型,这个过程除了儿子,身边的人全然不知。直到因为捐献要向单位请假,张朝霞的捐献历程才从“地下”走到“地上”。
从拒绝媒体,到后来积极配合,也经过了很长的时间。为此,她曾经“威胁”过沧县红十字会负责人刘焕敏:“我不想出名,也不想成为别人谈论的焦点,我只想默默地把这件事做完!”40岁的张朝霞,热情、直率,有时又倔强。
后来,在身边工作人员的一再解释和劝说下,她还是同意了,准备成为一个焦点人物。因为她知道,只有自己站出来,才能让更多的人站出来。
张朝霞热心于公益事业,曾多次给希望工程捐钱捐物,给困难儿童寄送各种文具用品,参加义务献血。2008年7月,张朝霞在献血时抽取了5毫升血样,志愿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
2012年1月29日,龙年新春上班的第二天,张朝霞接到中华骨髓库的电话,她和一名白血病患者的配型高度相合。她非常兴奋,感觉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使命感。为了不让捐献过程受到任何影响,她从一个户外爱好者变成了“宅女”,自己的饮食都有严格控制。捐献的事也是严格保密,在高分,体检、再复检的近3个月的时间里,心直口快的她独自承受着每次等待时内心的“煎熬”。兄弟姐妹是请假前得知的,父母是在她前往石家庄前一天才被告知,她不想有人过多担心,从而影响到个人捐献。

“我是患者唯一的希望,我不会把这个希望掐断”
目前,我国需要干细胞移植的患者有数百万,而从非血缘关系的人群中找到合适的配型好比大海捞针。在初配成功后的反悔率达20%,然而“临阵反悔”对张朝霞来说是绝无可能。“既然决定了,就要把事情做到底,这是石油人的传统,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张朝霞的父亲是一位军人出身的老石油,荣立过天津市二等功。受到父亲的耳濡目染,“义”字在她心中重千斤。
离捐献的日子越来越近,张朝霞说:“越到捐献的后期,你会越来越把自己的生命和另一个人紧紧联系在一起。我成了患者唯一的希望,我不忍心在别人看到希望后,再去狠心地把它掐断,那样对患者是灭顶之灾,对捐献者也会是一种良心的考验。”
2012年4月20日,张朝霞抵达石家庄,做干细胞采集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前后一共打了8针“动员剂”,感觉有些燥热,伴有间歇性的小腹发胀和岔气。越到后来,反应越小,张朝霞有些不放心,不断询问医务人员。得知情况正常后,她连松几口气:“好,这就好。”
4月25日,张朝霞迎来了干细胞采集日。她说这是她生命中的一件大事!从8点08分到13点,在5个小时的时间里,张朝霞静静躺在床上,看着自己的血液出去,经过细胞分离机又回到自己的身体。全身的血液循环了3遍,分离出造血干细胞悬混液210克。
医生将分离出的细胞血袋递给张朝霞,让她感受一下。她说:“一股温温的感觉,从手心向着周身发散,幸福的光环环绕着。”走出采集室,在门外驻足的患者家属,不约而同的对张朝霞报以热烈的掌声。那一刻,张朝霞说她的心陡然一颤。
晚上8点40分,喜讯传来,采集的造血干细胞数达到用量需求。张朝霞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功德圆满,今晚可以睡个好觉了!”正是此时,千里之外,这些从张朝霞的血液中分离出的干细胞,正悄悄流淌到另一个身体里,支撑起另一个生命的延续。
正如患者家属在感谢信中写道:“当我们在第一时间得知您愿意为我夫人捐献干细胞的消息时,您已成为我们全家最亲最亲的人了。”干细胞的分离移植,有如爱的浓缩,这浓缩的坚定的爱,拉近了人与人之间心的距离。

服务队的“智多星”
从石家庄回来,医生让张朝霞好好地静养,一周以后再上班。她却总是“闲不住”,在家待了一天就赶到单位上班了。她说:“离开了一些日子,工作一定积压了不少,我得赶紧处理下,顺便给大伙报个平安。”
作为单位的库房保管员,张朝霞负责分公司900多名员工的物品发放工作,每年经手发放的物品超过几万件,无一出现差错。分公司西北项目部150多名职工常年在驻外项目部,张朝霞就挨个通知职工家属领取福利物品。由于家属居住零散,物品领取时间不固定,张朝霞就在办公室和库房之间两头跑,脸上始终带着微笑,不厌其烦的为她们服务。
夏天,库房温度较高,张朝霞就加强库房的检查,催促各单位尽快将防暑降温品领走发放。为了清点、发放职工防暑降温品,张朝霞顶着烈日,在太阳地里一站就是3、4个小时。确保每名职工都能领到新鲜的物品,及时将分公司的关怀和温暖送达到每名职工心里。
看到办公室的何菊花为回迁房的工作忙的焦头烂额,张朝霞就主动过来帮忙,协助进行资料审查、合同签订工作。由于修井作业工作特殊,实行两班倒工作制度,有的工人是白班,有的工人是夜班。张朝霞就主动奉献“双休日”,陪着何菊花一起帮助大伙签订各种文件。
在服务队,张朝霞还是大伙的“智多星”。油田回迁房要求上交一卡通统计表,而收集上来的信息都是统一的Word文档,挨个修改、转换工作任务繁重,涉及的地址、身份信息也很容易出错。张朝霞就在网上查资料,向新分配大学生请教,晚上加班熬夜到凌晨4点,成功将文档转换成统一的表格模板。她说:“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多学习,多请教,才能不断的进步。”
“救人是不能半途而废的”
2012年9月,张朝霞救助过的患者出现病情反复,她再次接到中华骨髓库的电话,需要二次采集淋巴细胞进行辅助治疗。
据天津市红十字会透露,目前全国造血干细胞入库数有150万人,而捐献者只有3000多人,同意二次捐献的人就更少了。尽管知道捐献后会出现易感染、抵抗力差等问题,张朝霞却没有半点犹豫,“救人是不能半途而废的,更何况我们现在身上流着同样的血液,我自然也多了一份牵挂。”
2012年11月13日,张朝霞在天津第一中心医院再次捐献淋巴细胞悬液209毫升,成为天津市首例,全国第33例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再度捐献淋巴细胞的志愿者。
整个采集过程历时213分钟,体外循环血量9370毫升,相当于将体内血液循环两遍。采集过程中,尽管有腰酸背痛、嘴唇发麻等不适,张朝霞始终面带微笑。采集结束后,张朝霞很疲惫,自己无法站立起来,面色也略显苍白,抚摸着带着体温的血液袋,张朝霞说:“要是我这次不来,我一辈子都不会心安。”
接受张朝霞淋巴细胞捐献的患者委托前来的医生表达谢意,张朝霞拒绝了钱物,却把照片留了下来,她说:“我又多了一个姐妹。”
11月14日,从患者所在医院传来消息,此次采集的淋巴细胞已经满足治疗需求。
张朝霞为一位素不相识的白血病人先捐骨髓又捐淋巴细胞的事迹,感染了很多人。她也是大港油田地区第一个配型成功并捐献的志愿者,她为患者连续两次捐献在天津市尚属首例,在全国范围也较为罕见。与此同时,她也希望更多爱心人士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队伍,帮助更多病人重获新生。天津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郑新建称赞她是“市民的楷模”。2012年6月,张朝霞被河北省沧州市特聘为干细胞捐献形象代言人,并获得第六届“沧州好人”提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