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在不少市民看来,端午节是吃粽子、插艾草、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民俗专家表示,其实端午节还有更多文化内涵,这一天在古时还是“全民卫生日”,有避五毒、沐兰汤、佩长命缕等习俗。
民俗专家李明禄在采访中告诉记者,从时令上讲五月正值仲夏,因此津京地区习惯把端午节称为“五月节”。仲夏开始,蛇、蝎、蜈蚣、壁虎、蛤蟆五种“毒物”开始出现,蚊蝇等害虫开始滋生,容易蜇咬人传播疫病,因而从古时起,人们就开始把端午节视为“卫生日”。端午节搞卫生,不仅是要打扫庭院、清除卫生死角,更留下了避瘟习俗。天津人除在大门上插艾草防虫外,还讲究为孩子佩长命缕,也就是老人们口中的“老虎褡拉”,这种布艺制品用五色丝线缝制,内部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等辛香草药填充,在夏日可起到驱虫避瘟作用。
李明禄表示,津城不少民间文化习俗和文学作品,仍展现出津城旧时的端午习俗,如清末民初年间,津城广泛流传以包粽子、划龙舟为题材的杨柳青年画,时至今日依然热销;民国时期天津城南诗社诗人冯文洵也曾在其诗作中描述:“下绷收拾绣鸳鸯,节近天中分外忙,五色丝悬长命缕,葫芦样检女儿箱。”
李明禄说,端午时节做好社区卫生、家庭卫生、个人卫生,“入伏”前营造更加宜居的环境,不仅能使端午节过得更加充实,也能过得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