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今晚网讯(渤海早报记者李晶实习生史怡)民政部将每年6月19日定为救助机构“开放日”,昨天,天津市救助管理站在全国首个“开放日”迎来市民代表参观。参观过程中,市民们被一个个真实的救助故事感动,特别是一个长达20年的救助实例,让人动容。
爸爸走了再没音讯
昨天,一位特殊的“客人”来到救助站,他说:“我不是来参观的,是回家看看。”“回家”的小伙儿叫刘磊,他是在救助站长大的孩子。王鹏老师当年是刘磊的“责任家长”,现在还能回忆起20年前的情景———1994年冬天,在街头救助时,一个带着六七岁男孩的中年男子被带到站里。该男子说自己在老家和妻子离婚了,来天津干活儿。他和救助站人员商议后,表示先让孩子在站里呆几天,自己先去找活儿干。就这样,刘磊的爸爸走了,再没音讯。
当时,刘磊已到上学年纪,因为没有户口又没有监护人,上学成了大问题。“责任家长”王鹏就自己当老师,还找到了周围几个学校老师,定期来给孩子上小学课程。到了该找工作的年纪,老师们开始通过各种渠道给他找工作。2007年正月十六,老师们得到一个好消息,离救助站不远的粤峰酒楼同意让刘磊去工作。王鹏拉着刘磊的手,像送自己的孩子一样,把他送到工作岗位上。刘磊先做小工,刷洗餐具,之后当上服务员,渐渐地,刘磊终于走进后厨,开始了新的人生经历。
他想做一名优秀厨师
2010年的一天,刘磊跑到救助站,兴奋地向王鹏展示着自己的身份证说:“我找到我妈了。”原来,刘磊记得家是山东德州的。记得妈妈的名字,于是就找过去了。具体的过程,刘磊不愿意多说,他只是说:“有人能证明我的身份就好了。”虽然找到了自己的亲人,可是刘磊并没有回家,他不愿意打扰妈妈的生活。现在,王鹏和其他老师都觉得刘磊就是自己的孩子。关心着他的工作,他的爱情,他的一切。刘磊对于未来最现实的想法就是:“做一名优秀的厨师。”对于这段长达20年的救助,救助站的老师们说:“无奈,却也欣慰,这样的情况可能还会发生,站里还有几个孩子,一直都‘无家可归’。”由于救助管理站能力有限,他们经常会遇到孩子不好安置的难题。救助管理站方面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广开渠道,一方面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关心帮助这些孩子;另一方面加大职业培训的扶持力度,从学习一项技能,利用一种特长,掌握一个本领做起,为他们创造适合的、安全平稳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