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6月19日,市救助站,孩子们在空调室内吃西瓜。记者崔力实习生谢智强摄
华龙网讯(记者张莎)流浪者或者需要救助的对象来到救助站之后,他们将获得怎样的救助?在这里他们如何生活,又将如何返乡?6月19日,根据民政部统一部署,市救助管理站迎来首个“传递温暖、关爱救助”公众开放日活动,17名市民在站里参观半天,揭开了市民心中神秘的救助站面纱。
走一圈身上没出汗,救助站里很清凉
来自渝中区的张阿姨与朋友一路走走停停,看到救助站里有孩子在游戏,也有受助人员在闲坐聊天。宿舍换上了纱窗和夏天用的床上用品。办公室里,工作人员都在忙着联系受助人员的家人,或为寻求帮助的人员联系返程车船票。
参观过程中,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傅金国临时客串了一把导游,为大家介绍生活区、体育馆、卫生室、厨房的各个功能。
参观的市民见到,站里的每个房间都标配了空调,为了帮助受助人员抵御暑气,厨房正熬制绿豆汤,准备在每天下午的休闲时光送到受助人员手中。
“我们的休息区、活动区,每天都会用消毒水消毒,保证站内整洁、卫生。”傅金国介绍,站里每一位受助人员都配了整套的洗漱用品,暑天可以每天洗澡、换衣。此外,为防止流浪乞讨人员长期滞留,站内正积极与重庆火车站、重庆汽车站取得联系,以求尽量、尽快为有家可归的救助人员提供车票。而每一位离站的受助人员,还可随身携带人丹、风油精等避暑药,以防路途上中暑。
“这里环境挺好的,我们走一圈下来身上都没出汗。”一路看下来,张阿姨没挑到“刺”,心里却很满意。
现场教学,辨别职业乞讨者有三招
“大家在地下通道、步行街、车站码头经常能见到一些乞讨者,他们中的大多数属于职业乞讨。其实,这些人并不贫穷,有的甚至收入不低。”在参观过程中,傅金国现场为大家传授如何辨别职业乞讨者。
他简单教了三招:一、为了不让别人认出来,乞讨者通常会以一到两个月为周期转换乞讨地点,所以有居民经常会发现在同一个地方多次遇到同一个乞讨者。二、他们不愿与人交流,为不露出破绽,在面对市民询问和关心时,或吞吞吐吐,或完全不予理会。三、职业乞讨者的目的是为了金钱,除了现金外,他们不愿意接受食品、衣服等其他帮助。
据了解,从今年起,民政部将每年的6月19日确定为全国救助机构“开放日”,这一天,市民均可报名前往参观。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