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全面加强引滦水源保护
提升水源地水环境承载能力
2008年,于桥水库和尔王庄水库被水利部列入“全国重要饮用水源地名录”。饮用水源地保护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是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水行政主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加强水源地水污染防治,改善水源地水生态环境状况,已经成为当前引滦工程管理的重中之重。坚持工程管理、环境管理、资源管理并重,实现工程管理现代化、资源管理科学化、环境管理生态化,确保引滦供水事业可持续发展,被确立为引滦入津工程“十二五”规划的总体目标。天津市水务局始终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推进引滦水源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确保城市供水水质安全。
一、水源保护立法及保水护水
1998年出台的《天津市引滦工程管理办法》和2002年出台的《天津市引滦水源污染防治管理条例》,划定了引滦水源地保护区和明渠保护管理范围,规定了禁止事项,提供了执法依据。2003年,天津市水政监察总队引滦水政支队成立,标志着引滦水政执法工作开始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管理之路。在工作中,本着“在宣传中执法,在执法中宣传”的方针,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水法规宣传,并将水政监察执法工作纳入工程管理考核,推行公安、水政和工程管理“三位一体”联合巡查执法机制,依法行使监察职权,积极为城市供水安全保驾护航。
二、进一步完善水源保护机制
成立天津市水务局引滦水源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引滦水源保护的组织协调、会商评估、开展科研和工程建设。提请天津市政府批转《关于加强引滦水源保护近期工作的意见》,加强政府各部门合作。提请市政府支持河北省开展水污染防治,自2009年起,每年安排2000万元,2011年调整为3000万元。建立引滦沿线津冀综合管理联席会议和属地公安配合协作机制,对隧洞周边采矿、黎河尾矿砂排放、于桥水库库区周边的非法旅游、采砂、养殖、捕鱼等活动进行联合执法。与引滦沿线地方村镇形成了“共建共管”的协作机制,与黎河、于桥水库和明渠周边16个村庄开展生态文明共建,对黎河中上游23公里河道实行社会化保洁。
三、采取工程措施加强引滦水源保护
2002~2007年投资24亿元实施引滦入津水源保护工程,新建34.14公里输水暗渠,解决了利用天然州河输水带来的排沥矛盾和水污染问题;64.2公里引滦明渠全断面衬砌、堤岸绿化,安装隔离护网,实现封闭式管理;实施于桥水库周边渔池清理、农户厕所改造、湖滨带建设、小流域治理等工程。2009~2012年投资3亿元完成于桥水库周边水污染源近期治理工程,实施水体生态修复、村落垃圾收集转运处理、沼气池建设、沟道坑塘支流治理、湖滨带生态防护、库区周边鱼池清除和黎河支流口治理示范工程等项目。制定并实施《于桥水库和尔王庄水库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方案》,提出“水量保证、水质达标、监控完备、制度健全”的建设目标。每年安排1100万元资金用于人工湿地维护、水草打捞、蓝藻防控、水质监测、共建共享和水环境保洁等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安排大修和专项维修资金开展水环境保护项目建设,在平交口门建设截污墙工程,在重点部位设置警告警示标志牌,对黎河西铺、龙湾、马各庄和庄沟等沿河区域进行环境综合整治。
四、加强日常管理预防水源污染
将引滦水环境管理、工程巡视检查、水政巡查执法等工作纳入工程管理考核推动落实。严格实行工程巡视检查和水政、公安、工程管理人员“三位一体”的联合执法。对汛期和输水期漂浮水面的杂物进行及时打捞清理。建立跨省界水文水质监测断面,引滦沿线共设水质监测断面54个,及时掌握水源地水质、汛期沥水和供水水质变化,增添了藻类、藻毒素等检测设备,于桥实验室已开展34项地表水监测项目,且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定期组织沿线管理人员对引滦沿线及周边区域开展污染源调查,并编制污染源调查报告,绘制污染源示意图,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进行治理和预防。
五、加强草藻防控,实行常态化管理
成立应急管理组织,编制《于桥水库蓝藻暴发应急预案》、《水草打捞方案》等供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组织应急培训演练,做好应急准备。优化调水量和调水时间,通过控制蓄水水位改变草藻生长条件。对于桥水库和尔王庄水库进行增殖放流预防藻草过度繁殖。加强藻草生长高峰期的巡视巡查和水质监测,及时掌握水质变化和草藻生长情况。购置水草打捞运输船对两座水库进行打捞。购置曝气船和曝气增氧装置、蓝藻收集船、拦藻网及人工捞藻工具预防蓝藻暴发。开展引滦水源保护科研攻关,掌握于桥水库水生物量、富营养化成因以及影响蓝藻生长主要因素。
六、加强水源保护科研攻关,为水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为全面掌握于桥水库富营养化变化规律,切实提出应对蓝藻暴发的有效措施,开展引滦水源保护的科研攻关,对于桥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进行课题研究,包括《于桥水库库前湿地净化系统可行性研究》、《于桥水库和尔王庄水库草型富营养化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研究》、《于桥水库富营养化调查及分析评价研究》、《于桥水库水生生物现状调查分析》、《鱼、藻、沉水、挺水植物控制规律与水体水质关系分析研究》、《于桥水库特定环境和运行条件下芦苇挺水植物养护管理规律研究》。搭建26个原位围隔和15个围栏,试验场占地面积逾8万平方米;对菹草生长规律以及对营养盐吸收、释放的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菹草成为优势种的成因,提出了菹草的收割打捞量。搭建了24个漂浮式围隔,开展围隔试验,研究鲢鳙鱼种对蓝藻的控制作用。通过研究,基本掌握了于桥水库水生物量、富营养化的成因,及影响蓝藻生长的主要因子,初步建立了蓝藻暴发预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