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为了更好地利用滦河水,让其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潘家口水利枢纽建设了水力发电厂,电能被输送到华北电网,成为天津用电的来源之一。在这里我们遇到了厂长杨生林,他已经在电厂工作了31年,为了用好滦河水、保护好滦河水,他和他的同事都付出了哪些不为人知的艰辛?请听本台特派记者李姗、王芳从河北省迁西县潘家口水库发来的报道:
潘家口水库上下风景秀丽,惹人赞叹,不过,在潘家口水力发电厂厂长杨生林眼里,这湖光山色再好,也比不过大坝泄水发电时水雾飞溅,犹如万马奔腾的景象更美。记者问他,工作31年了,天天看,没有审美疲劳吗?他说,没有啊。想了想,他又说:这可能是感情因素吧:
(录音:我对我们水电行业比较热爱。)
杨生林对这行的喜爱是从入厂时就开始了。为了用好滦河水,水库建设了发电厂,他是第一批入厂的职工。刚工作,杨生林就感到自己技校学的那些知识不够用了:
(录音:晚上多看会书,猎取知识比较多,我们这一代人比较敬业,责任感比较强。)
滦河水来之不易,怎么提高它的利用?怎么减少跑冒滴漏?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等待他的破解。发电机组的24个导叶关闭不严,总是漏水,眼看滦河水白白流走,他特别心疼,1989年一年时间,杨生林跑遍了全国各大水电站取经,发现竟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
(录音:那多可惜了,那么多水漏下去就白搭了,效益就降低了。结果我们就想自己设计一个东西,把他给制住了。做了好几年,反复做实验。)
用好滦河水,更要保护好滦河水,这是杨生林一贯的认识,作为一名检修人员,他一直叮嘱同事们,千万别把油污弄到水里去。即使当了厂长,他也坚持每天巡视机组:
(录音:这是油管、水管分开……)
记者跟着杨厂长一起巡视,发现发电机组的维修环境十分潮湿,外面骄阳似火,这里地面却汪着水。杨生林说,干他们这行的都有职业病,就是风湿,一阴天,骨头缝就疼,不过,这不算什么大毛病,真有紧急情况,谁也顾不得这些。98年的那次洪水一发,全场职工都趟着齐大腿根儿的水往厂房跑:
(录音:你想都是电器设备,要是都完蛋了,那就设备都要重新检修,上千万的资金呢,那损失就大了。我们的职工一看见雨大了,都往厂房来救急,码沙袋的码沙袋,码被子的码被子,沙袋压在被子上,有自己家的被子有单位的被子,水就堵住了。)
2010年,杨生林忽然感觉身上没力气,肤色也渐渐变黄,起初他以为是休息不好,直到一个月后,同事们再三劝他,他才去做了检查,结果竟查出是白血病!他这才离开岗位,到天津治疗。不过,他并没有向疾病低头,而是在经过几个疗程的治疗后,重返电厂。也许是他的坚强意志让病魔低头,如今的他又恢复了干劲儿,在机组上下辛劳地奔波。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在杨生林的身上,我们就看到了这种精神,他们为了利用、保护好滦河水,付出了青春和艰辛,也收获着喜悦和满足。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您听了杨生林的故事有什么感想,您对引滦入津有哪些记忆,请拨打23602211,说出您的心声,讲述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