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目前我们正在致力于推广静海县林区生态旅游,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为天津市和周边居民建成新的‘生态氧吧’,同时,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郭鑫告诉记者。
郭鑫是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学院大三年级的学生。他曾带领团队凭借“林业碳汇商业化模式”项目获得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个人被评为“中国2012大学生年度人物”并获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这些更坚定了他创业的决心。这一次,郭鑫和他的团队将创业项目对准了北方最大的人工林——静海县“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
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团队成员侯亚博发现,此片人工林自2008年建成以后,在经营方面确实存在一定问题。一方面,林区生态旅游的推广力度不够,缺乏有效新颖的途径,有限的知名度限制了游客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农民收入增效不足,当地农民在政府号召下把部分土地退耕还林,但是在政府的一次性补贴之后,农民无法在林区开发过程中获得充分就业机会。
“我们希望能够用自己的知识帮助静海县改变这一现状,做到‘产学研’相结合。”团队成员喻晓告诉记者。她的专业是经济学,曾赴斯坦福、哈佛大学学习交流有关创业和企业管理模式方面的知识。
于是团队成员多次走进林海,与林海管委会座谈,走访社区,与当地农民直接进行交流,光是调研笔记就记了100多页。他们发现,当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并不完善,诸如物流、采购贸易中心、示范区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还尚未建成;此外,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机制也并不健全。
“公共服务不健全造成二三产业缺乏中间的产业协调,资源不得到综合利用,无法支撑整个生态产业链;而教育培训机制的不健全造成农民局限于自身的单一属性,不能满足城镇化过程中的需求。”喻晓解释。
团队联系了经济学院和旅游与服务学院导师进行指导,吸收博士研究生加入项目团队,最终提出“以碳汇林产业为核心的现代林农业改造方案”和“生态旅游的社区商业模式”。
“碳汇林”是团队较为成熟的项目。“碳汇”的意思是,企业向欧盟出口的产品被对方认为在生产过程中碳的排放超标,那么每吨超标排放的碳要被征收高额的关税。团队提出,如果让农民种植碳汇林,再将国家颁发的认定书和碳汇证作为有价证劵,以每吨较低价格出售给企业,那么一方面可以为农民创收,另一方面也阻止了大量关税外流,减轻了出口企业的负担。
“就静海碳汇林来说,每亩碳汇林一年内就可以产生3吨碳指标,按照当前国内碳汇一般定价150元,生产1吨碳汇指标的成本为50元,每亩年净利润就可以达到300元,林海100平方公里碳汇林可为当地农民带来的年利润总值可达4500万元。”郭鑫介绍。
在旅游开发方面,团队计划以台头镇为主要试点,实践社区商业模式:促进与旅游区域相配套的连锁餐饮、娱乐、超市、酒店等知名商家在台头镇集群,共同打造一个旅游商圈,不仅服务当地消费者,而且使得单位游客的消费能力大幅提升,为当地创收。据团队粗略估计,社区商业的发展能够转化就地剩余劳动力3000人左右,吸引流出人口回乡4000人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20%。
此项目得到静海县团委和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管理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团队已与静海县讨论形成相关项目协议,并将于今年年底正式启动。天津市团市委副书记刘亚男曾赞扬此团队“关注国家需求,敢想敢做”。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教师、团队指导老师李忠也表示,静海项目一方面顺应了当前全国城镇化进程要求,为我国城市功能生态区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径,另一方面为当今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了一个社会创业新模式的示范,真正实现学生参与实践的产学研结合。
“当商业配套完成和成熟后,人口会自然流向商圈社区,近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和人的城镇化。这是我们项目的核心,也是我们‘社会创业’的目的所在。”郭鑫说。
他进一步介绍,“社会创业”就是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以服务社会为目的,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推动当地组织成长,来致力于解决现存的一些社会问题。郭鑫认为大学生创业,目的不应是赚钱,而应着眼于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价值。通过创业实践提高就业能力,传播企业家精神。
这位来自四川阿坝地区的藏族学生,曾在汶川地震中遭受家园毁灭、痛失亲人的打击,不满16岁的他曾遭受深深的折磨。但是来自社会各方的援助也在他心中深深地种下了感恩和种子。
“天津是我的第二故乡,希望通过我们努力给天津、给静海县带来一些变化,为建设‘美丽天津’尽一份力量。”郭鑫这样说。(马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