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记者6日从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获悉,《中新天津生态城污染水体沉积物修复限值》地方标准日前经市政府批复正式实施。这是国内首个淡水沉积物修复限值标准,也是生态城历时3年多治理40余年污染水体沉积物取得的重要成果。该标准的制定是对国家环保标准的补充,为本市乃至全国其他污染水体沉积物修复提供示范借鉴。
昨日上午,记者在生态城最大的水体景观——“清净湖”看到,这里芦苇荡漾,湖水清澈,各种鸟类不时在水上嬉戏,湖周边绿化工程正紧张进行中。“这里原本是一个大型污水库,水体含有很多重金属沉积物。”生态城环保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该污水库位于生态城生态岛片区,占地近3平方公里,长期承接周边工业污水盲排,历经工农业污染长达40余年,215万立方米的污水存量水质为劣五类,385万立方米的底泥含大量重金属,污染因子以重金属污染、难降解及耗氧性有机污染物为主,水体自净能力基本丧失。
“当时水库中鱼虾濒临灭绝,湖水恶臭难闻。”该负责人介绍说,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生态城于2009年7月全面启动污水库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该技术首次将环保疏浚、药剂调理与土工管袋脱水减容技术有机融合,既能防止污泥清淤和输送过程中次生污染的发生,又确保了土工管袋脱水减容,具有处理能力大、堆泥场占地少、脱水耗能低的特点,并可与填埋造岛、土地利用等污泥资源化处置途径实现无缝对接,体现资源循环、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的生态环保理念。
在该污水库治理过程中,污染底泥按照污染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种。其中,中度污染底泥主要应用于生态城的造岛填埋工程,废水经过技术处理后将成为生态城主要的景观水体。经过三年多自主创新研究,生态城建立了污染场地治理修复技术工程中心和企业重点实验室,完成了《中新天津生态城污染水体沉积物修复限值》地方标准,开发建立了“湖库重污染底泥环保疏浚——土工管袋脱水减容——固化稳定化和资源化”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污染场地治理修复核心技术体系,共申请专利30多项,已有7项得到授权。
“目前,有关污染场地修复的部分专利技术已在武汉沙湖的治理中应用,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也在湖南湘江流域、昆明滇池等地启动可行性分析和前期实验。”生态城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治理后的生态城废水实现了一级B达标排放,治理底泥则取代了50万方工程土,节省了大量资金,并真正实现了处理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项目已经填补了国内空白。同时,该项目的治理为我国污染场地的治理修复提供了一整套成熟的经验和模式。(记者刘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