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王小波做客新闻会客厅特别节目
主持人:节目的开始也提过,《减负十条》一征求意见,就出来很多声音,支持者表示能给孩子带来快乐的童年,反对者认为小学阶段是很多孩子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是黄金时间,要抓住这个时期多记多背多学,还有一些人把矛头指向了应试教育,但是我个人觉得,当大家把矛头指向了学校、社会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去看一看家庭,我想听一下作为家长的王小波老师您怎么看?
王小波:实际上我们看很多的孩子觉得考入大学就是终点了,我们家长经常用的一句话就是:进了大学你就轻松了。很多孩子就认为考上大学就可以松口气了,所以去大学校园(重点校、一般校)很普遍的一个现象就是孩子们不学习了。但是比照一下美国的大学里面,学校进口很松,但是进了学校之后真的是玩命学,人家是前松后紧,小的时候玩,到了真正该学的时候,18岁以后大脑成熟了,各种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具备了,这个时候有热切的学习兴趣吸引他,所以他就玩命地学。我们有这种反差,所以我们就要反思我们的高考制度、应试的制度。你刚才问我这样的局面下,作为家长怎么办,我觉得作为我个人就是放松心态,先把自己的心态端正,孩子他有他自己的个人兴趣爱好,他有他的刻苦努力,最终的结果是怎样的,那就只是人生中间的一个结果而已,并不意味着他以后不能成功。
比尔盖茨不是大一的时候就辍学了?有这样的先例。孩子有可能在他十八、九岁的时候突然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突然开窍了,他以前的学习成绩不好又能怎么样呢?可能他突然明白了一点事,觉得这个可以发掘一下。培养孩子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泯灭他的热情,不要以你的压力似的教育、以你的主观性的论断,去挫伤孩子的自尊。不管孩子成绩是什么样的,都要保护他的自尊,跟自己的孩子说:“哪怕现在慢一点,哪怕这门课差一点,你仍然很棒,我相信你的内在潜质,我相信你的能力!”这是对他的一个很大的支持,他有这个支柱之后,慢慢在生活中发现他真正的爱好和特长在哪里,完全可以打造自己的人生,我想这也是所有家长最期待看到的,这是真正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种下的是孩子的自信、自尊、自立的潜质,他以后就能够创造自己的一个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