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5月18日是第24个全国助残日,本周“真情2014”栏目我们就来关注助残公益活动的开展。在本市滨海新区活跃着这样一支为残疾人服务的队伍——滨海助残志愿者联络总站,他们的志愿者针对不同残疾人及家庭的特殊状况开展有针对性地帮助,帮残疾人打扫卫生、为残疾人提供出行帮助、给残疾人送去慰问品等成为了他们常态化的公益服务。在帮扶的过程中,志愿者全情投入,残疾人知恩感恩,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氛围。记者采访这支队伍的领头人吴立莉,透过她了解滨海新区残疾人帮扶事业的开展。
残疾小伙捐器官回报社会
在吴立莉的电脑里,有一个文件夹她始终不愿打开,因为这里面装满了一个人的照片。小张(化名)来自安徽,自幼身患先天性肌无力症,2014年3月18日,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3岁。在小张去世前10天,他做出了一项惊人的举动——逝后捐献自己的眼角膜,以此来回报社会,感谢志愿者对他的帮扶。小张去世后,吴立莉不忍再打开这个文件夹,因为每一次打开伤感和思念都会涌来。
吴立莉讲述这段故事时有些激动,眼角始终含着泪水。她向记者讲述说:小张来自安徽,随父母一起定居在滨海新区新港街道,父亲在外打些零工,母亲靠捡拾废品度日,家庭经济状况非常拮据,然而生活的艰辛并没有击垮这个家。先天性肌无力症患者大多在18岁最青春盛开的时节里凋零,而积极乐观的小张闯过了一关又一关,小张没有被病魔击倒,一直坚定着信念,尽可能地少让父母操劳,家人也同样祈盼着新奇迹的到来。2013年媒体发布一条消息称:小张希望能得到一架轮椅,让自己的生活更加方便,也能减轻父母的负担,帮助父母做些简单的事情。见到这条消息后,吴立莉迅速发动志愿者的力量,仅用一天时间就帮小张完成了这样的心愿。
因为这次送轮椅,滨海助残志愿者联络总站的志愿者们也和小张成为了朋友,每当周末或闲暇之余,他们总会来到小张家帮助打扫卫生,陪伴聊天,帮忙解决他家的困难。吴立莉说:“无论你来自哪个城市,只要落脚在天津,落脚在滨海新区,那我们就是一家人,我们毫无保留地把这份关爱献给了这个外地小伙。”小张感受到了志愿者们无微不至地照顾,他和吴立莉说:“姐,你看我从小就躺在床上,也没什么作为,更谈不上贡献,都是你们在照料我。我一直琢磨着用什么方式来回报社会,前几天通过电视了解到可以捐献眼角膜,帮助更多眼疾患者重见光明,我想如果有一天我走了,就把这双健康的眼角膜捐献出来。您看行吗?”这样一个心愿让吴立莉感动得热泪盈眶,她没有想到小张能有这份心思。吴立莉说:“心愿是好,但必须经过他父母的同意。让我没想到的是,这对并没有读过多少书的夫妻,竟然很平和地答应了儿子的心愿。并且支持我们帮助联络捐赠事宜。”
今年3月8日,在医院、公证处、志愿者等多方的见证下,小张签下了捐赠书。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从这天起,小张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3月18日,他的生命暂停在23岁……接到噩耗的吴立莉和志愿者们凌晨时分便赶到了小张的家,望着床上的他,昔日里一起过生日时的欢笑场面历历在目,大家眼含泪水凝望着。最令人感动的是,小张的母亲拉过吴立莉的手说:“孩子走了,他的眼角膜需要马上摘除,我们希望医生赶快来,我怕时间久了就来不及了。”早上9时许,眼科医院的大夫们在这间低矮的小屋里,顺利完成手术,取走了小张的眼角膜。”孩子的心愿终于完成了,母亲这一次放声大哭,她趴在孩子身边说:“儿啊,你的心愿完成了,妈妈帮你实现了。”
记者了解到,小张捐献的眼角膜已顺利帮助两位失明患者重见光明,他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的生命还在延续着。吴立莉说:“小张的行为感动了不少人,更包括一些残疾朋友,他们都希望能为社会多出一份力。”
要让困难家庭实现创业
在吴立莉和志愿者们的帮扶名单上,有一对母子的情况非常特殊。孩子小卫(化名)今年13岁,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生活在单亲家庭中,母亲为了照顾孩子放弃了工作,家庭的经济来源来自于最低生活保障。滨海助残志愿者联络总站了解到了他们家的情况后,连忙开会制订了帮扶的计划,每到有空闲时间的时候,志愿者们就会去慰问小卫妈妈,都会询问家里有什么困难,还需要什么生活用品,并且尽全力帮助她解决与购置,而当志愿者们把募集的现金交给她的时候,她却婉言拒绝了,“我真的不能收你们的钱,我们母子二人靠低保金来维持生活已经够了,你们还是把这些钱拿给更需要的人吧。”小卫妈妈的做法着实让在场的志愿者们感到钦佩。
上个月,小卫妈妈跟吴立莉说:“我不能总麻烦志愿者来帮我补贴家用。我体格好,工作起来没问题。我惟一的要求是,这项工作既能养家,又方便照顾孩子。”小卫妈妈的要求很简单,大家出谋划策,看谁的点子能够帮助这对困难的母子实现创业。吴立莉建议说:“小卫妈妈,你不妨开设一个早点摊卖包子,周围上班的年轻人这么多,一早生意肯定挺好。这样既能照看孩子,又能赚钱补贴家用。”大家将方案敲定后,各司其职,开始着手帮助小卫妈妈早日将早点摊开办起来。志愿者们积极发动寻找早餐车,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把问题解决,并把其他的必备物品都准备齐全,还不忘询问吴妈妈还有什么困难和需要。记者采访时了解到,目前小卫妈妈的早点摊已经基本准备就绪,万事俱备,即将开张。
吴立莉说:“在滨海新区,像小卫妈妈一样希望自食其力的困难母亲有很多,他们不希望长时间依靠政府,依靠社会的接济度日,希望凭借自己的能力去赚钱养家。我们关爱这些残疾家庭,除了给予他们物质援助外,还要帮助他们尽快实现自主创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尽快让他们具备造血功能,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前期的帮助完成后,后期我们还有一系列的援助行动,比如通过微博、微信号召广大志愿者和身边朋友多多捧场,帮助小卫妈妈多卖几份早点,减轻一些负担。”
残疾母亲培养女儿读南开
54岁的何筱英是一位坚强的母亲,她也是今年滨海新区十佳母亲。自幼身患脑瘫的她凭借努力,将自己的女儿培养成为南开大学的大学生。这样一个家庭同样得到了滨海助残志愿者联络总站的关爱。
吴立莉介绍说:“何大姐是一位坚强的残疾母亲,她的丈夫在一家企业负责保洁工作,可以说生活上比较拮据。但就是这样的家庭环境里飞出了金凤凰,他们的女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开大学,现在读大三。两年前,我和这个家庭相识,并和他们成为了好朋友。何大姐提出的要求很简单,由于出行不便,她希望能去孩子的大学看一看。于是我们委派志愿者驾驶私家车送大姐去学校看女儿。”
何大姐因为身体原因,从小就没有走进过学校,现在女儿走进了南开园,她特别希望知道校园是什么样,并且希望给女儿一个惊喜。在志愿者的陪同下,何大姐从滨海新区出发,游览市区街景,参观南开校园。在校园里,妈妈拨通了女儿的电话,获知妈妈来访,女儿激动地流下了眼泪,这泪水是幸福是感动更是爱。
这些年何大姐实现了三个第一次,第一次走进大学,第一次走进影院,第一次走出天津。
何姐由于身体不便,50多年从未看过电影,所以志愿者就陪伴她走进影院,看到电影放映,何姐内心就激动不已,并且开始和志愿者讨论起电影的剧情,看着她开心的样子志愿者的心里也是阵阵暖意,同样为她而高兴着。何大姐50多年来,从未走出过天津,这一次又是志愿者的帮助,带她来到北京,参观故宫,一路上她坐在轮椅上,遇到台阶全部是志愿者抬着上下。随行的志愿者们没有任何抱怨,大家帮助何大姐完成心愿,非常知足。
吴立莉说:“何大姐的乐观精神非常能够打动我,每次进到她的家中,刚进屋她就会和人笑,我也坚信,正是她的这份乐观让她的生活并不是更加困难,正是她的这份乐观感染了家庭,使这个家包围在祥和的气氛中。”
【真情记录者】
共享阳光共享生活
即将迎来全国助残日,大家谈论的话题自然是如何帮助并支持残疾人。吴立莉和她的团队五年来的实践证明:帮助的过程要让残疾人明确地感觉到你是真诚的、善意的、是平等的。吴立莉诚恳地说:“交流的困难往往让人望而却步,而在生活中确实也有人因此避开残疾人。但是,对残疾人这样一个社会弱势群体,大家绝对不能袖手旁观,应力所能及地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明确表达自己乐于帮忙的意向,以便残疾人能够得到及时的帮助。同样,残疾人也不要为得到帮助感到尴尬。如果我们对残疾人有所避讳,在他们看来是对其人格的极大侮辱,只有坦诚地面对他们才可以避免这种误会。 ”
我们也希望全民加入到帮扶残疾人的工作中来,让全社会共享阳光,共享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