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5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助残日”。记者走进天津市社会福利院——在这里居住的“养员”七成以上是重度残疾,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这里的工作人员,守在最艰苦的“助残”岗位上,用自己的付出让这些残疾人过得舒服而有尊严。
从14岁至70多岁都是咱这的“孩子”
在西青区大寺镇西,一个远离市区的繁华的大院子这几天热闹起来,一些从身体到行动都有些特殊的人在阳光下活动。他们做操,可动作不会协调统一;他们列队,但队伍并不整齐;他们游戏,可众多的成年人玩的却是小孩子的玩意儿,而且还不如孩子玩得顺畅……原来,这是天津市社会福利院的“孩子”们在为运动会做准备。
天津市社会福利院是专门从事对智力残疾人进行收养、医疗、保健、特教、康复的社会福利事业单位,是本市唯一一所收养智障人员的国办福利机构。这是一个由14岁以上“三无”智障人员、儿童福利院大龄智障儿童以及社会家庭中的有偿托养智障人员组成的特殊大家庭。现在,这个“家”里有351个从14岁至70多岁的“孩子”。社会福利院业务科科长韩宝珠说:“这里绝大多数人的智力水平只相当于一两岁的孩子,极少数可以达到五六岁孩子的智力水平。所以,我们就叫他们‘孩子’。这些‘孩子’70%以上有重度残疾,不仅是智力,还有脑瘫、畸形、肢体、视力残疾等,有的还多重残疾在一身,照顾他们可比照顾家里的孩子艰难多了。”社会福利院的院长姜春辉说起这些“孩子”时总有点心疼,“命运把这么多不幸都加在他们身上,我们能做的就是尽自己的职责与爱心,让他们活得有尊严。”
28岁的妈妈哄40多岁的“孩子”
28岁的柴晓微哄着一个又哭又闹的“孩子”,声音温柔得个像耐心的妈妈。其实,这个孩子已经都40多岁了。为了哄好、照顾好这一屋子的“孩子”,晓微不得不把自己只有1岁的孩子扔给家里老人。还在哺乳期的晓微每一班就要工作24小时,稍有点时间,她就要悄悄地把自己的奶吸出去。虽然一想起家里的儿子就有些难过,但只要听到院里的“孩子”叫,她就会一溜烟地跑过去。
晓微的同事邱阳怀孕已经8个月了,挺着大肚子穿梭在“孩子”们中间——喂饭、擦鼻涕、换弄脏的衣服……“孩子”们不明白邱阳为什么会有一个大肚子,他们不知道体谅她,还是该闹闹,甚至赖在她身上撒娇。“孩子”们高兴了、愤怒了,都可能会“疯起来”,碰着撞着的事也不是没有。邱阳说:“我们这工作不能娇气,肚子里的孩子从小就得皮实。”
在另一层楼里,30岁的刘诗尧下个月就要当爸爸了。可他不能守在自己爱人身边照顾。他照顾的院里“孩子”,从十四五岁到七十多岁的都有,可是,不论多大的,都叫他“刘哥”。“刘哥我饿了。”“刘哥我尿湿裤子了。”……虽然“孩子”们说不清,可从他们的表情、动作和发音,刘哥就知道大概的意思。他们有的根本没有语言,有的根本躺在床上不能动,刘诗尧也能通过一些小细节知道他们是不是“出状况”了。每次给这些“孩子”洗澡,刘诗尧都是抱着、哄着,有的“孩子”是大小伙子,一米八几的个儿,洗个澡就要闹一顿,刘哥身上的汗,就和洗过淋浴差不多。
吃饭不知道饥饱,睡觉不知道颠倒,院里的“孩子”们随时会哭起来、闹起来,会自伤或是伤人。他们生病了不知道说,很可能出危险……护理员们要不停地巡视,哪怕是在夜里,也要20分钟观察一遍。因为面对的人“难伺候”,护理员的工作压力、心理压力都很大,能够坚持下来,凭的就是一片真情。
“被遗忘的角落”渴望社会关注
市社会福利院院长姜春辉说:“虽然在院里的‘孩子’大多是重残,但我们并不是简单地把他们‘养’在这里。要从多个方面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生存质量、生命质量,照顾他们的生活,并根据他们的残障程度进行智力开发、教育康复和生活技能培训。”由于社会福利院只有240张床位,目前已经饱和,无法满足社会的送养需求。为了把社会福利院建成一所集收养、治疗、康复、科研、培训、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有特殊教育示范、辐射、指导功能的福利基地,市民政局正在积极寻址扩建该院,从根本上改变智障养员的生活条件。
社会福利院里的一切,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陌生的。可是,这里的“孩子”需要有更多人帮助,希望能有更多关爱的目光投向这里,让“孩子”们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记者任悦 李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