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杜金刚,男,56岁,大学本科学历,中共党员,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现任天津市人民医院康复科主任,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天津市康复医学会副会长,天津市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市康复医学研究所所长,天津市康复治疗师规范化操作培训基地主任。2011年被天津市总工会评为“十一五”立功先进个人,2013年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
杜金刚教授主要从事康复医学的基础理论、评价体系、质量控制和临床研究工作,擅长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和骨关节伤病的功能诊断和康复治疗,2013年诊治人次突破14万,率先进入国内外先进行列,医疗服务覆盖七省市。2012年和2013年度分别组织了国家级学术活动,提高天津康复学界在全国的知名度,举办天津市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两项,搭建了学术交流平台。参与制定“天津市康复医疗‘十二五’发展规划”及“天津市工伤康复价值评估标准”;我市第一部“康复医疗质量控制标准”的主要制定人和责任人。近年来,杜主任重视科研工作的组织与实施,积极与高等学府建立长期合作关系,2012年与天津大学联合攻关,对脑卒中抑郁症患者提取特征性脑电信息,进而进行量化诊断、替代了既往主观评定所引起的诊断偏差。其中“基于定量脑电图的脑电特征提取方法”还获得了国家专利(专利号:201210235865.7);另有“面向康复机构的残疾人康复产品研发及应用示范”为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No.2012BAI34B02)在研子项目。“椎旁肌肌肉微结构改变与腰间盘突出症相关性临床研究“(编号:2012KZ044)为卫生局中标项。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一部,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承担3项局级课题并获成果2项、专利一项,创办天津市《康复医学通讯》杂志、任副主编,编辑部主任。
2005年,人民医院康复科成立之初,杜金刚主任面对陌生的专业领域、有限的人员、单一的技术限制,只能给患者一些简单的器械训练和针灸、拔罐等治疗,患者的认可度很低。患者的不认可激发了杜金刚主任的热血,2006年开始,他一方面不断学习国内外领先的康复医学知识,一方面整合院内医疗资源,并开始从高校招收现代康复治疗人员补充技术力量。同时,选派骨干分期分批赴外院进修学习,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随着科室的壮大和发展,2010年开始科室拥有病床20张,治疗区域扩大到1300平方米,能够开展各种运动疗法(PT)、作业疗法(OT)、语言治疗(ST)、电生理检查及辅具制作等工作,开展神经系统疾病所致的各项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风后遗症,脑梗塞、脑出血、脑外伤及其他的脑损伤疾病引起的功能障碍;开展脊柱骨折后引起的脊髓损伤(截瘫)患者的物理治疗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帮助他们获得自理生活的能力;对骨科常见肢体功能障碍进行康复评定与治疗;开展以运动损伤主要诊治对象的运动医学项目,包括运动引起的关节、韧带、肌肉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训练和运动训练的指导和监测等工作。年服务人次从2008年的6.4万人次增至2012年的14.3万人次,连续五年居于我市领先水平。
杜金刚主任还在市卫生局领导、院领导的支持下,带领一批技术骨干帮助三所兄弟医院创办了康复科,见证了康复医学事业在天津的起步。2012年初,杜主任牵头创办了天津《康复医学通讯》杂志(内部刊物),报道国内外有关康复医学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成果及其发展动向,为同行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和传播康复技术的工具,在业界受到了高度评价和支持。同年年底,天津市卫生局正式批准天津市人民医院关于成立天津市康复医学研究所的申请,杜主任也借此时机引导和带动我市康复医学的发展方向和进程,打造国内一流的康复医学研究所,全面提升我市康复医疗地位。 2013年4月,人民医院康复科成功代表天津市三级综合医院申报国家级第一批重点专科。人民医院康复科受天津市卫生局委托已经成功承接了两届国家卫生与计生委关于天津市治疗师规范化培训任务,是康复治疗师持证上岗,这对于全市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如今的杜金刚主任不仅对未来康复医学的发展有憧憬,更对康复医疗服务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有着自己的想法和宏伟蓝图。面对康复医学事业广阔的发展空间,杜主任和他的团队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要竭尽心力为患者服务,树立天津乃至全国地区的康复医学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