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王振刚,男,1962年7月出生,1981年参加工作,1986年调到武清区第二人民医院工作,先后担任中医科主任、杨村街道运泽花园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中共党员,副主任医师职称。他始终把“救死扶伤、视病人为亲人”作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28年如一日,勤勤恳恳为患者服务,医德高,医风正,医术精,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把解除病人疾苦作为自己的职责,把挽救患者生命作为自己应尽的义务,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信赖和赞扬。
态度好 有口皆碑
为了使一些患者能够得到连续及时的诊治,他从没歇过一天班,即使节假日也照常应诊。居民们每患疾病都愿意找他诊治,每天他的诊室都挤满了患者。为了避免因上厕所而延长患者的等候时间,他早晨从来不敢多喝水,开诊后一坐就是四五个小时。夏季天气炎热,诊室内怕患者受不了不能开空调,只能开个小电扇,身上起满了痱子,有的地方大片发红、发痒,但他仍然坚持热情的接待每一位患者,认真检查和治疗,即使是午饭、晚饭时间到了,只要是有一位患者,他都要坚持把患者诊治完才回家。
2001年的一天上午,一位泗村店的朱大娘前来就诊,由于来得仓促,只带了三佰元钱,为了使患者得到及时就治,王振刚当即掏出500元让患者先行CT检查,经确认需住院治疗,他又主动帮助老人办理了住院手续,并垫付了2000元医药费,中午他又给老人买来饭菜,感动得老人流着眼泪说“王大夫您真是好人,我们一辈子忘不了您。”因大娘的亲属需要回家取东西,他又主动为大娘陪床,直到晚上十点多钟,老人的亲属才赶回医院。事后,老人的亲属拿出钱要酬谢他,被他婉言谢绝了。
为了使那些不能来院就诊的患者得到及时救治,他经常利用下班时间到患者家中治病。一天,粮食系统的一位职工哭着找到他,原来他的父亲肺癌晚期,出现了癌性发热,无法入院治疗。他了解情况后,毅然答应上门治疗,连续十六天每天早晨三点多钟准时到患者家中为其治疗,受到家属和邻居的好评。
多年来,他拒收各类红包、物品总计十万余元。收到锦旗33面、镜匾15块、表扬信30余封。
医术高 远近闻名
他从医33年来,从没有忘记学习,抓紧一切时间钻研业务知识。他的学习有两个特点:一是拼了命地挤和钻,二是灵活运用的“创”。不论是古代的良方妙法,还是后人的成功经验,他都紧密结合个人的临床实践去应用有机的结合。这些年他治疗周围性面瘫276例,总有效率达96.6%,对“倒错”和“面肌痉挛症”治疗52例,总有效率达61.5%;治疗咳喘病395例,改善率为77.5%;治疗气滞血瘀心痛、胸痹182例,总有效率75.6%;治疗慢性胃炎361例,总有效率达88.3%。每年诊治两万余人次,无一例误诊、漏诊。2012年9月,他通过临床观察,发明了血压、心率、体温集于一体的一种电子血压计,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4篇,综述2篇。由他担任主编的《实用临床诊疗中医学》于2013年10月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
讲奉献 奋斗不止
2009年上级任命他着手组建社区卫生服务站,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他始终以居民健康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为重,使辖区的居民深受感动,从最初的不理解、不配合转变为现在热情接待、主动配合。十二年来,只要是辖区内居民一个电话,不管白天黑夜,不管刮风下雨、下雪,他都随叫随到,真正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温暖了人心,得到居民的理解和信赖。截止2013年底,他所负责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完成健康档案2097户,共计8388人,其中老年人1265人。高血压、糖尿病定期筛查体检回访,60岁以下2871人;脑卒中55人、精神病11人、残疾44人。各项考核指标全部达到优秀,他所负责的服务站2009年至2013年连续四年被评为优秀社区卫生服务站。
王振刚同志30多年如一日,积极进取,无私奉献,他的崇高品德和优异成绩得到了方方面面的肯定和高度评价。自1994年以来,他连续多年被评局级、县级先进个人和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1994年荣获武清县“十佳青年”的荣誉称号;1995年被评为新长征突击手;1997年被评为武清区文明服务标兵,荣获“成才杯”获得者;1998年荣获武清区首届十大青年文明先锋称号;2001、2003连续二年被评为局级先进工作者;2009至2013年连续五年被评为优秀社区工作者。荣誉面前,他从未满足过,更不骄傲,他总是把每次表彰和奖励都是对自己鼓励与鞭策。此次参评又给他增添了新的动力,鼓舞着他为医疗事业继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王振刚,不愧为卫生战线上的一位标兵,模范,一面永不褪色的光辉耀眼的杏林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