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张晓林,男,47岁,硕士,主任医师,无党派,现任天津医院脊柱三病区主任。
张晓林主任于1991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他是一位外地学生,只身一人分配到天津,从此开始了他的医学旅程,至今从事骨科临床工作23年。经过二十余年的刻苦钻研和不懈努力,使他在脊柱外科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为天津医院脊柱外科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他率先在天津医院脊柱外科引进并使用电刀技术,大大减少脊柱手术中出血量。他在本市率先开展了多项新技术,如寰枢椎畸形或骨折后路矫形固定融合术,高位颈椎间盘前路摘除固定术,上颈椎微创手术,胸椎椎间盘前路摘除术,腰椎微创内固定术,腰椎弹性内固定术,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经椎间隙截骨矫形术,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弯截骨矫形治疗等,他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受到院各级人员及广大患者的高度赞誉和认可。
张晓林主任在工作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在国家级杂志及核心期刊上先后发表论文十余篇,参编出版了2部著作,获天津市科委成果4项,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现在是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质疏松学组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脊柱创伤工作组与脊柱畸形工作组委员,天津市骨科学会脊柱外科学组委员兼秘书。曾荣获2002年度局级消防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12年度天津市卫生行业第二届人民满意的“好医生”、2013年度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一、刻苦勤奋,钻研业务
张晓林主任从医二十余年,从最初的年轻大夫,成长为今天的脊柱外科主任,学科带头人,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与艰辛。在刚刚参加工作那几年,以院为家,每天完成本职工作以后,就到手术室,去观摩、学习老主任们做手术,请教问题,晚上再翻阅相关的书籍,查阅文献。尤其他在上总住院时,医院规定总住院医师一周值五天班,可以休息两天,而他为了学好过硬的治病救人的本领,他一年值了365天班,这在天津医院总住院医师中是绝无仅有的,他的刻苦与执着感动了他的老师,对他的培养格外精心。一年的艰苦学习,使他在学业上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也为他今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张主任为了使自己的业务与国际接轨,他又先后赴德国,美国进修学习,不但学习了国外的先进经验,还与国外的医院建立了联系,并邀请了美国老师来医院讲学与学术交流。
二、心系患者,不畏艰难
张主任凭着一颗医者仁心及高超的技艺经常勇闯难关,处理复杂的手术。记得8年前有这样一个父亲领着年轻的儿子来看病,儿子腰椎椎体的肿瘤已经从腹部长到后背,后背上起了大包,患者只能侧卧,无法平躺。他们已经去了北京,上海等好多家大医院诊治,都不接受。尽管医疗环境非常恶劣,当张主任看到那位父亲苦苦哀求的表情,年轻的儿子求生的目光,还是动了恻隐之心,毅然把病人收住院。他仔细设计手术方案,经过一整天的奋战,终于把肿瘤彻底切除,一直到现在肿瘤都没有复发,而且患者已经结婚生子,过上了幸福生活。每当谈到这类病人,他都会由衷的高兴,他常说患者的康复是对医生的最大回报。
张主任具有很强的同情心,尤其对那些经济困难的患者,他坚持采取一些省钱而有效的治疗方法,想尽办法为病人节约开支。经常有一些外地患者,术后还吃馒头和咸菜,每当他看到,他都会拿出几百元钱给患者加强营养,患者有时感动得流了泪。张主任从医到现在不知收到多少面锦旗,那是对张主任最高的褒奖。
张主任具有很强的责任感。有一天晚上,他不值班,有事去病房,听到有病人喊疼,他习惯性的去病人那里看了一下,是别的组刚术后的一个病人,一条腿已经不能动了,足下垂,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由于值班的年轻大夫没有经验也没处理,但若待到明天就可能会会永久性的瘫痪,张主任也顾不得医院里的许多规矩,一边联系手术室,一边联系那组的上级医师,患者得救了。事后他说,他虽然不是我的病人,但我毕竟是大夫,我不能眼看着患者一辈子瘫痪,我的良心也不允许我不管。
三、技艺精湛,乐于助人
脊柱外科领域里,翻修手术是最难的,张晓林主任艺高人胆大,经常接手这类手术。例如有一个同事做的一个手术效果不理想,病人不满意,经常到医院到病房闹事,张主任就主动找这个病人谈,如果我重新给您做一次手术,疗效好的话就不要再闹了,患者同意了,术后效果果然非常满意,患者也愉快的出了院。这样既给同事解了围,也给医院避免了一场医疗纠纷。
四、关心集体,奋不顾身
张晓林主任看起来像一个文弱书生,但关键时刻方显英雄本色。有一年夏天,医院CT室着火,正赶上张主任下班,张主任看到后二话没说,与保卫科的另一位同志奋不顾身冲上去救火,使医院的损失降到最小。但张主任的面部,气道都受到了灼伤,一连一个多月都吐黑色的痰。但张主任没休一天班,没给医院添一点麻烦。事后有人问他当时为什么有胆量去救火,他说,医院就是我的家,家里失火了能不去救吗?
五、热爱医生职业,爱心奉献病人
在这二十多年的医疗生涯中,他始终坚信——救死扶伤是医生的神圣职责,医生是每一个病人健康和生命的守护者。
在工作中他把病人当做亲人,把病人的痛苦当做自己的痛苦,对待病人耐心、细致、周到,急病人所急,不分亲疏,不分院内院外,不分城镇乡村,只要是找来看病,都会热情接待,从不推脱。张主任每周一出专家门诊,早早排队挂号的人很多,有本市的有外地的,有好多都是已经治愈康复的病人介绍前来的,病人来看一次病很不容易,不论几点他都会耐心仔细的为他们诊治,有时连喝水吃饭甚至去洗手间的时间都没有。而在不出门诊的其他工作日,经常有一些外地家属拿着片子慕名前来,在病区门外等着他下手术,不论几点他都会耐心仔细的为他们诊治。
脊柱外科的病人病情较重,从医多年养成的习惯,每天晚上下班前,不论几点都要到病房里再巡查一次,把每个病人都看过来后才可以放心下班。每周末也会抽时间到病房查看,为了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病人病情变化,张主任把手机号都告诉病人家属,并嘱咐他们病人出现任何问题不论何时,随时可以打电话。手机会24小时开机。不论酷暑严冬还是白天黑夜,只要有急重病人,一个急救电话就随时到病房,详细询问和仔细检查病情,果断地指挥和亲自加入到抢救病患的工作中去,与同事一道完成了无数个危重症的抢救,无数次从死神手中夺回病人的生命。每当一个危重的病人经过治疗,得到救治,重燃生命的火花,他都会感到无比的欣慰。
六、勇于开拓,与时俱进
脊柱脊髓损伤与脊柱矫形在天津医院乃至整个天津市发展的都很慢,与国内大医院有很大差距。天津医院领导以战略眼光于2011年成立了脊柱脊髓损伤与脊柱矫形外科,这是脊柱外科领域的重点,难点与热点,而且工作强度大,风险极高。但张晓林主任不畏艰难,勇挑重担,挑战自我。他以科学管理,打造高素质医护队伍。作为科主任,带领科室员工更新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意识,始终以高标准严要求培训科室的后续发展队伍,首先进行素质培训,其次是技术培训,“医德是从医的根本,医技是从医的关键,两者缺一不可”,严格的培训使年轻医生个个都成为病人称谓的医德良好,医技娴熟的好医生。对年轻医生他经常是手把手地教,将自己多年来掌握的专业知识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各级医生,加快了他们专业能力不断提高。
短短两年半时间,在张晓林主任的带领下,全体医护人员共同努力下,克服了医生少、任务重,工作量大,医疗环境较差等等困难,很好地完成了医院制定的各项管理指标,无论是住院病人数还是手术例数均超过了30%的增长率,位居全院首位,科室成立以来做到患者零投诉、零纠纷、零滞留,病房共收到患者的锦旗50余面,拒收无数次红包,经院各职能部门及全院各科室广泛评比考核优秀,得到了院领导及全院同行的广泛认可与赞扬。张主任不但注重临床业务,同时也重视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他为使自己的业务与国际接轨,曾先后赴德国,美国进修学习,不但学习了国外的先进经验,还与国外的医院建立了联系,送下级医师至美国进修学习,并邀请了美国老师来医院讲学与学术交流。两年来科室成功承办了一次国际性会议和一次全国性会议,并邀请北美儿童矫形外科学会、脊柱侧弯研究学会(SRS)主席Benjamin Stephens Richards,加拿大皇家医学院院士、脊柱侧弯研究会候任主席Kamal N。 Ibrahim,在天津市成功举行了一次脊柱畸形大型公益义诊活动,收到良好的社会反响。他带领全科人员开拓进取,完善人才梯队,加强学科建设,科内现有在研国家自然基金课题两项,卫生部科研课题一项,局级攻关课题一项,学科整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
二十多年来,张晓林主任淡泊名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对患者不遗余力、做事不图回报,以做病人心中可以托付生命的人为目标;以淡泊宁静、做一个不慕虚名乐于奉献的健康卫士为追求,踏踏实实做事,勤勤恳恳做人,忠实践行着医师的崇高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