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日前,由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天津图书馆共同举办的《渤海名家大讲堂》、《海津讲坛》联合讲座第十讲,在天津图书馆文化中心馆报告厅如期举行。天津历史学会理事、原天津博物馆党委书记、研究馆员陈克应邀担任本次讲座的主讲嘉宾。
在本场讲座中,陈克以“运河六题”为题,从运河的本体、运河街市、运河保护神、运河民俗文化、运河与文化、运河园林几方面讲述了运河文化的发展史。
2006年,五十多个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呼吁大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激发了运河沿岸城市的文化保护与发掘热潮,运河成为了关注的核心。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天津境内大运河长约190公里,申遗河段71公里,遗产区面积975公顷,北南运河的天津三岔口河段被列入申遗的遗产区。这一河段位于南运河、北运河与海河的交接处,是北方城区运河典型段落之一,是古代河海漕转运的节点,见证了漕运发展的历史脉络。大运河申遗成功,使天津继长城之后,又添了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这将极大地提高天津的国际知名度。尤其是对于开发大运河沿线的旅游,提供了巨大的无形资源。
大运河是一条十分艰苦的航线,从长江以南到天津之间的山东地区地势较高,为了沟通南北水系,明代完成了戴村坝和南旺分水工程,将大汶河水引入运河,实现了现在京杭大运河的格局。而我们如今看到的运河弯弯曲曲的河道,就是所谓民间所说的“三湾顶一闸”。伴随着运河的开发漕运应运而生,许多城市经历了由城到市的发展过程,如天津卫、德州卫、临青卫、聊城卫、济宁卫等等,随着漕运的发展都成了著名的商业城市。随着水上交通的便利,漕运变河运再到海运,使得各地经贸互通有无,各地商贾往来于各个城市之间,带来的不仅是商业上的繁荣,更使得南北经济因运河的贯穿成为了一条涌动的活动带。也正是如此,各地的美食、风俗、习惯以及信仰都在运河沿岸的各个城市有着相似之处,比如早期兴起的大王庙、竹竿巷等。运河城市的优先发展以及在商品流通中确立起的优势,使城市成为哺育市民文化的重要摇篮。运河与运河城市串联起通俗文学艺术的历史,造就了宋元话本、宋元杂剧、明清通俗小说的辉煌。
最后陈克总结到,大运河是与长城并列的线性大尺度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灿烂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在历史上居功至伟,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政治统一;促进了南北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它孕育了发达的运河城市;它是中国最发达的东部地区的经济大动脉,运河沿岸孕育了古代中国最灿烂的文化遗产。它是我们的骄傲,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