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进入寒冬,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的喜讯传遍海河两岸。2014年12月12日14时32分,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陶岔渠首提闸放水,满载着党中央、国务院对受水区人民的亲切关怀,满载着湖北、河南、陕西三省水源地及上游地区人民的深情厚谊,满载着数十万工程建设者拼搏奉献的汉江水,从丹江口水库一路向北,奔向1275公里外的津沽大地。作为受益地区的津城百姓欢欣鼓舞,热切期盼清澈甘甜的汉江水早日流进千家万户。
开辟第二条输水“生命线”
天津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大城市,曾饱尝缺水的痛苦。
2002年,国务院批准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启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让天津人民看到了开辟第二条水源的希望。天津干线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输水总干渠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河北省徐水县西黑山村西北,止于本市西青区曹庄村北的外环河出口闸,其功能是将南水北调中线水送入天津。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南水北调工程。在天津干线工程设计初期,市水务部门组织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借鉴多年来引滦入津工程输水经验,对天津干线输水方案反复调研,科学论证,最终在市委、市政府和水利部、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等国家有关部委以及有关方面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将原考虑采用的明渠输水方案改为采用地下有压箱涵输水方案。这一措施为确保市民最为关注的输水水质安全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为利用天津干线渠首、渠尾之间64米的高程落差实现自流输水,承担设计任务的本市水利工程科技人员大胆创新,通过阶梯设置八座保水堰井、利用有压箱涵输水的办法,简单而巧妙地攻克了地形复杂、全线高程落差主要集中在渠首地区给自流输水带来的困难,使引江水在不设消能设施和加压设施的情况下,就能均匀自流入津,既减少了工程运行上的安全风险,又节省了工程建设投资和日常运行费用。
面对天津干线建设征迁量大、征迁成本高的困难,为确保国家利益和群众利益双赢,本市在国家安排的征迁补偿资金基础上,针对工程途经各区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客观实际,拿出4.76亿元作为征迁补贴资金,为实施征迁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天津干线和市内配套工程途经的各个区县,以支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为己任,积极稳妥地组织开展征迁工作,保证了天津干线工程于2008年11月17日正式启动,市内配套各单项工程按计划开工建设,也维护了被征迁群众和企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为工程施工创建了良好的建设环境。
来自有关部门的调查数据表明,南水北调中线天津干线工程采取地下有压箱涵输水,不仅可保证输水安全、降低工程后期管护安全风险和维护成本,而且节约宝贵的耕地资源约2.6万亩,带来巨大经济社会效益,可谓一举多赢。
市南水北调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张文波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将解决天津三大难题,一是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二是大大提高天津城市供水保证率,三是促进天津水生态环境的改善。”
打造滴水不漏工程
本市除了承担建设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天津干线部分工程建设任务外,还负责完成将南水北调中线水送至水厂的全部相关配套工程建设任务,并确保配套工程与干线工程同期建成、同步发挥效益。2006年6月,结合城市路网建设,本市在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各省市中率先启动配套工程建设。
工程启动伊始,建设部门就明确提出,全体参建人员要以建传世工程、创千年伟业为己任,把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成为精品工程、民生工程和放心工程。为此,本市制定了《天津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和与之配套的17个具体规定,建立起健全的建设管理制度体系,把工程建设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成立了工程质量监督站和质量检测中心站,制定了箱涵施工技术规范、大口径PCCP管制造安装质量评定标准和优质管材技术指标体系等12项专用技术规定,其中4项被列入天津地方标准,一项被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用于南水北调工程全线。组织技术人员驻厂监造管材生产过程,监理人员现场检测,生产厂家现场质评。施工单位与院校科研部门合作研发大掺量磨细矿渣砼、箱涵变形缝止水快速检测等多项实用技术和设备。
在西河原水枢纽泵站工程、中心城区供水工程、尔王庄水库至津滨水厂供水工程、滨海新区供水一期工程和滨海新区供水二期工程五大配套工程建设中,本市水务建设部门不仅创造多个天津第一,而且涌现出许多动人故事。
曹庄泵站是本市目前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输水泵站,其作用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过程中至关重要。“2012年7月那场特大暴雨,差点把泵站基坑淹没。”现场建设管理单位普泽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邢青武回忆说,“多亏指挥部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全员提前待命、冒雨上岗,紧急排水抢险,24小时一刻不歇,才保证设备没受损失,施工期没有延误。”
2013年,尔王庄水库至津滨水厂供水工程在施工中正赶上津秦铁路客运专线联调联试,时间紧、任务重,顶管穿越高速铁路施工对铁路路基沉降控制要求很高,沉降量不能超过两毫米。据市内配套工程项目法人天津水务投资集团质量安全部部长张洪雨介绍,施工人员夜以继日、团结协作、精心操作,千方百计克服困难,最终交出完美答卷,充分展示了天津水利一流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水平。
数据显示,由本市承建的天津干线天津市1段工程和市内配套各单项工程单元工程一次验收质量合格率达到100%,优良率保持在93%以上。这些工程全部一次性充水试验成功,可谓滴水不漏。
构建城乡供水新格局
随着引江水抵达津门日期的日益临近,本市已做好迎水进津的全面准备。市水务部门成立了南水北调工程运行管理机构,落实了运行管理人员和工作制度、操作规程,特别是负责曹庄泵站和西河原水枢纽泵站运行管理的工作人员24小时在岗值班,确保工程随时投入通水运行;多次组织供水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演练,组织水厂提前完成了引江水处理工艺研究和工艺调整准备,确保顺利接纳引江水,确保水源切换平稳,确保百姓喝上放心水。
喜人的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后,本市的供水格局发生了巨变:由以引滦水源为主转变为中心城区、滨海新区等经济发展核心区实现引滦、引江双水源保障,从而使城市供水安全更加可靠。具体来讲,永定新河以北区域及滨海新区部分地区主要由引滦水源供给,引江水为备用;永定新河以南的市区、静海县以及东丽区、津南区、滨海新区的部分区域主要由引江水源供给,引滦水为备用。
张文波介绍,为切实做好引滦、引江双水源联合调度工作,市水务局已编制联合调度工作方案和水源切换方案。计划首先切换滨海新区的津滨水厂,也就是说,津滨水厂供水范围覆盖的滨海新区、东丽区、津南区及西青区的部分区域市民将先喝上引江水。待运行稳定一段时间并积累经验后,再逐步实施中心城区水厂水源切换。
为确保输入北方的引江水水质达标,近年来,南水北调水源区治污效果明显。据了解,目前丹江口水库蓄水充足,水质达到了国家地面水Ⅱ类水标准,符合饮用水源的各项指标(水质达到国家地面水Ⅲ类水以上标准才能作为饮用水源)。本市则提前着手划定了南水北调中线天津干线和市内配套工程保护区域,保护区内严格限定各类活动和建设行为。同时加强通水后工程运行中的巡视巡查和水质保护,实时监测水质情况,确保引江水水质安全,让百姓放心。
既然天津今后实现了城市供水双水源,那节水工作压力是否可以放松了呢?张文波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本市年均新增供水量8.6亿立方米,今后一个时期的城市生产生活用水能够更好地保证,但农业和生态用水依然很缺乏,本市水资源状况仍不容乐观。因此,节水工作不但不能慢下来,还要进一步加快节水型城市建设步伐。要彻底转变传统用水管理模式和观念,建立一个科学用水、文明用水、节约用水的良好环境,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把水用好、用活、用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