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春运在每一个铁路警察的人生履历中都是绕不过去的话题。今年是天津铁路公安处天津站派出所民警张海英的第26个春运。26年来,他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责任与担当,诠释了一名铁路警察的春运故事。
今年的春运 忙碌
2015年春节马上就要到了,节日的喜庆已在城市上空蔓延,天津站人声鼎沸,在外漂泊了一年的游子终于踏上回乡的路。20点15分,52岁的天津站执勤三队民警张海英整理好警服,扶正警帽,紧了紧警用腰带,走出天津站派出所前往他负责的地下售票厅。
春运期间,天津站客流陡增,学生流、探亲流、回乡流、外出旅行,在拥挤的人潮中,藏蓝色的身影会让旅客的内心平添一份安定。“网上订票可以到自动售票机取票”,“买票的同时也要保管好自己的行李物品”,“您这趟车还有20分钟检票,快到5号进站口排队”,“附近最大的公交车站您从南出站口出站往东走500米就能找到”。两个小时巡视下来,这样的话张海英重复了成百上千次,手上水杯里的水却几乎未动。等到同队的民警来接岗,老张回到岗亭短暂地休息一会儿,“好多人第一次来天津站,地形不熟、程序不熟是很正常的事情,咱民警不光要搞案子,服务好旅客也是职责之一,绝不能疏忽。”话音未落,他急忙拧开杯盖,咕咚咕咚一下喝掉大半杯水。
第一个春运 紧张
1989年,26岁的张海英站在人满为患的候车室里,第一次触摸春运。当时安保任务较重,所里全员停休,张海英被调到候车大厅维持秩序。春运期间警力紧张,只能单打独斗,第一次站上高台,举起喇叭,台下人头攒动,各种味道混杂在空气里,张海英有些紧张。“当时两趟车同时检票,近千名旅客排队候车,根本来不及调整心情,只能按照师傅平时教的要领组织分流,维护秩序。”
那时还是绿皮车时代,每趟列车十分拥挤,有时连下脚地儿都没有,有一个旅客行李已经上了车,可自己就是挤不上去,急得在站台直哭。列车马上就要开了。张海英看到后立刻带着旅客跑到另一节车厢旁,勉强把他“塞”进车厢,这时列车鸣笛,缓缓开动,那名旅客透过车窗向张海英拱手致谢,“我永远也忘不了他的这个动作,这是我工作的动力源泉”,他说:“当时自己还很青涩,但也正因为年轻,有使不完的劲儿,恨不能多做些工作,多帮些旅客,我觉得这是警察的使命!”
婚后的春运 内疚
1993年,三十而立的张海英有了自己的家庭,可刚刚新婚不久,春运如约而至。妻子知道丈夫大年三十要在车站值班,没有一句抱怨,然而识大体的妻子让张海英觉得更加内疚。带着忐忑的心情又一次走进候车室,见到那么多年轻夫妻大包小裹地赶着回家,属于自己的那份小情绪渐渐淡忘了。
在张海英组织旅客检票上车时,同队的队友跑过来说:“张哥,嫂子来了。我来接岗,你快去吧!”张海英急忙往所里跑去,推开值班室的门,妻子已经坐在一旁,桌上热腾腾的饭菜飘着香味。“我也没和你商量,在家做了几道菜,让你和同事们吃顿年夜饭!”他拉过妻子的手紧紧握住,平日里坚强硬朗的七尺男儿落泪了。
2014年,当张海英得知战友在暑运期间顾不上自己患病的年迈父亲而主动请缨参战,特别是那句“忠孝难两全,父亲能懂我”让他流泪,因为就在2014年达沃斯安保期间,张海英的父亲去世了。翻看所里他的考勤记录——全勤!过后所长一再埋怨老张太倔强,出了这么大的事竟然不和所里通气,但这就是铁警心底间的默契,因为他们都懂得安保任务重于泰山。
今年春节,张海英的排班赶上了大年初一,团圆的日子又要在岗位上度过,老张坦言“早就习惯了,就连家人也早已习惯”。每年春运,我们在天津站看到的是张海英和战友们的执着坚守,但家中席间空缺的座位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2008年春运 不寻常
翻开张海英的职业履历,据他讲,记忆最深刻、最不同寻常、工作强度最大的恐怕是2008年的春运。2008年1月,50年罕见的特大冰雪袭击南方,正值春运时节,旅客滞留车站的新闻屡见不鲜。身为队内大站执勤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的老大哥,张海英被调往北京西站支援,命令一到,他二话没说,回家简单收拾好行李,就匆匆跑回天津站随队前往北京。
到北京西站的第一天,张海英记忆犹新,因为多趟列车晚点、停发,旅客大多滞留在候车厅内,执勤民警巡逻需要硬挤进人群,一不小心就重力不稳,一趟下来,后背全都湿透了,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二十余天。全局各处、各车站前往北京西站的支援民警有近百名,张海英只是其中一员,他们并肩战斗,一个班次8小时,休息8小时后继续上岗,身体的疲惫和对亲人的挂念在繁重的安保任务面前都已抛到脑后。
奉献这个词意义凝重,张海英不敢轻易使用,“奉献谈不上,我们都是做好分内的工作,和那么多兄弟摸爬滚打,同吃同睡同战斗,现在想来是一段珍贵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