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提起杨村糕干,天津人耳熟能详。它是津门特色民间小吃,曾被康熙、乾隆、光绪三朝皇帝指定为贡品;1914年,曾与茅台酒一并入选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并荣获“佳禾”铜质奖章,成为中国最早打入国际市场的小食品;2007年,其制作技艺被列入天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今,杨村糕干已有600余年的历史,糕干制作工艺已传承到第十五代。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徐官屯街的万全堂糕干有限公司,看到传承人将改良的现代机械与传统工艺结合,不仅延续了糕干的甜美口味,留住了津门特色小吃在人们心中的记忆,而且实现了糕干产量翻番,使传统老字号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为杜氏杨村糕干的第十四代传人,今年64岁的姜学刚已经从事糕干生产与销售30年,是糕干从家庭作坊式生产模式转变为现代化流水线机器生产过程中最直接的见证者。“2000年以前,糕干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要靠人力完成,赶上销售旺季,工人一整天都不得闲,三九天穿着短袖都能累出一身汗。”姜学刚的说法并不夸张,糕干制作需要浸泡、碾压、混料、醒发、制模等10多个步骤,光制模这一道工序,就要几组工人反复倒换,不停地搓料、筛料,很是耗时耗力。姜学刚认为,单纯传承制作工艺是不够的,探索如何让糕干制作更加适合时代发展十分必要,在这一方面,现任万全堂糕干有限公司经理、杜氏杨村糕干第十五代传承人张杰在当时十分赞同。2000年,他们首先尝试对蒸箱进行改良,将竹木结构的蒸屉改为用竹子与不锈钢衔接,在保留竹香的同时,弥补了竹木蒸屉易变形、易污染的缺点。紧接着,他们经反复试验,将提料机和改良后的石磨引入糕干生产车间,并在蒸屉和提料机中设计电子秤,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并杜绝了生产中的二次污染。这一系列老式机器的“再升级”使糕干产量从每年60余万包迅速增加至300万包。
生产工艺更加先进,糕干产量不断提高,万全堂探索糕干发展的脚步却未停歇。近几年,在张杰的带领下,万全堂研发出自己的喂料机,使投料更加准确,做出的糕干更加细腻均匀。去年,他们投资159万元,建成了占地3000余平方米的新厂房,同时建起了自己的化验室,实现对产品水分、感官、菌落等指标的出厂检验。为进一步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万全堂还全面完成了“煤改气”的环保“变身”,并通过了环保部门的审批。
如今万全堂的糕干年产量达1000万包,在全市的销售网点突破300个,网络销售店铺已有6家,产销量翻了几番。谈起今后的发展,张杰说:“杨村糕干属于水蒸类食品,保存期限较短是目前制约销售半径的主要问题,但我们不打算靠添加防腐剂来延长保质期,坚持传统工艺是我们对消费者的承诺。”良好的信誉,一流的质量,先进的设备……这些不仅使万全堂迅速发展壮大,也使杨村糕干这一津门特色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