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日前在天和智库第46期学术沙龙上表示,中国对外开放亟待转型升级。要以升级换代的对外开放新模式,继续推动中国经济增长。
周天勇回顾历史指出,1978年以前中国的“走出去”,除了向西的丝绸之路以及海商的一些交易以外,并没有特别主动地开拓市场。郑和下西洋,也并未得到多少经济利益,下西洋主要是为了扬国威。
1978年以后,开放主要是引进技术和资本。1997年提出,要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后来又进一步提出要“走出去”。
周天勇认为,这个时期的“走出去”,以劳动力便宜为基础特征。“技术上,中国不占优势,主要是学习、模仿、引进外来的技术;组织形式上,走出去的主要是民营小企业。另外,风险很大,包括市场风险、法律风险以及国家的社会动荡等风险。企业损失不少,有很多典型的案例。”
他还指出,走出去的投资,很多收入没有回流国内。比如一些民营企业投了以后,移民到国外,开餐馆、超市、加油站赚的钱很多是不回流的,包括一些矿的收入没有回流国内。可以说,中国整个走出去的战略不是太明晰。
周天勇说,对外开放已经到了迫切需要转型升级的时候。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过去低成本产品出口导向的开放战略已不可持续。另外,当前我国内需不足、产能过剩,需要内外联动的走出去。在走出去的同时,带动国内产业的需求。
“未来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战略,必须能够带动国内的经济增长。”周天勇指出,中国需要一个新的对外开放战略。
首先,要技术优势主导,替代劳动力成本优势。过去,对外开放主要是实物商品走出去,利用劳动力便宜的优势,制造出便宜的产品并销向全世界。以后则要利用高铁、核电等有竞争力的技术带动产业走出去。
其次,依靠高素质的劳动力,推动设计、服务、培训等人力资本走出去。“原来说走出去,可能是国外公司包了一个很大的工程,他是总承包,前期设计等高利润环节都拿走了,让我们去建。现在要摆脱这种模式,我们也去总承包。”他说。
此外,要推动设计、投资建设、大型装备、劳动力等全产业链走出去,让国外工程带动国内产业的发展,国外建厂带动国内的装备业的发展。
还有就是要协同地走出去,贸易、资金、产业相协调地走出去,政府、企业、行会相配合地走出去。要建立一个相互消化、相互循环的市场,不是单一的核电走出去、铁路走出去,或者单一地建厂。制造业走出去,设计、培训、金融等服务业也要走出去。
周天勇说,过去我们走出去主要是实物贸易,工业、制造业的比例比较高。但现在国民经济中服务业的比例在扩大,服务业也要走出去。而当前的情况是,我们服务贸易的水平仍然很低,比如健康服务业,比如教育。“教育质量上不来,大量的人跑出去国外留学,甚至小学生都出去留学。这么多人出去留学,带走多少钱、多少消费?教育服务贸易方面的逆差就很大。”
周天勇认为,服务业要走出去,首先要提高竞争力,服务业的管理体制需要改革。要引入民间资本、放宽政府管制,同时要引进一些国外服务业的竞争,提高国内服务业与国际接轨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