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本报15日报道《理不理陌生人?看环境》引发市民热议。多位家长给本报打来电话表示,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确实要适当和适度,过度的安全保护可能造成孩子不合群,怕见陌生人,对不认识的人产生恐惧感和不信任感。
市民蒋先生在电话中说,上周末,自己带着6岁的女儿欣欣外出,本想让女儿自己去问路,结果女儿遇到陌生人就躲到自己身后,怎么也不愿意开口。事后,女儿向父亲表明了原因:“爸爸,您不是说陌生人都是坏人,不能跟陌生人说话吗?”蒋先生恍然大悟:“我感觉我们平常对孩子的安全教育过了头,让女儿从小就不信任陌生人。但是在社会中,不可能让孩子远离所有陌生人。如果真是有人问路呢?如果人家就是热心肠喜欢交流呢?人与人之间还是要多点信任吧!”
当下,家长对孩子的安全问题分外重视,有些家长甚至严防死守、步步紧盯。“我女儿现在读小学二年级,平常除了在学校上课,其他时间基本上都在家长的眼皮子底下活动。”市民张女士告诉记者,孩子上下学,家人都接送;出去玩,家长也会跟着,孩子基本上没什么机会单独跟陌生人相处。不仅学校里有安全教育课,张女士也会叮嘱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说话,还常讲一些拐骗小孩的故事。“但是陌生人不等同于坏人,况且孩子以后总有独自面对陌生人的时候,会不会胆怯、冷漠,对不认识的人都不信任呢?”张女士很担忧。
安全和信任,该如何拿捏分寸?市文明办未成年人工作处处长王爱红说:“教孩子处处提防陌生人,可能会让孩子变得封闭、自私、冷漠。相反,我们要让孩子适当地接触陌生人和陌生环境,让孩子相信,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友善、诚信,而非冷漠、欺骗,这样才能让孩子懂得辨别是非,学会乐于助人,变得勇敢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