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7月10日至11日,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召开。会议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谋划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强调,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场重大深刻的改革,也是一场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大考”。要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责任感、使命感,全力打好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场攻坚战。要聚焦通州,加快市行政副中心的规划建设,2017年取得明显成效。同时要牢牢守住2300万人口的底线。
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安顺作关于《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审议稿)》的说明。
郭金龙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适应人民群众新期待、解决“大城市病”、实现北京可持续发展、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根本出路,为北京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当前,北京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和“大城市病”问题,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高度关切,成为我们不能释怀的最大焦虑。究其原因,既有城市发展太快的客观因素,也确有我们认识不到位、解决矛盾的决心不够大的主观问题。
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郭金龙强调,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必须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先导和突破口。在“控”方面,要制定更加完善严格的产业限制目录和人口调控目标,坚决守住各类功能禁止和限制底线,严格控制新增人口;在“疏”方面,要遵循疏解规律,把握节奏,加强配合,协调好利益关系,使疏解工作有序有效。
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郭金龙强调,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始终立足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规划纲要》中明确了2300万的人口控制目标,这是我们必须坚决守住的底线。
郭金龙指出,按照城市战略定位的要求做好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十三五”规划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调整等工作,切实做到“先布棋盘再落子”。积极探索实施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土地利用等“多规合一”。城市增长边界和生态红线划定后,要加快探索建立相应的保障和实施机制,决不能成为一条可以随意触碰的“虚线”。要聚焦通州,深化方案论证,加快市行政副中心的规划建设,2017年取得明显成效。
郭金龙指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场重大深刻的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利益关系复杂,缺乏现成经验,必然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攻坚克难过程,也是一场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大考”。迎接“大考”,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坚定夺取胜利的信心,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标不罢休,坚决完成好中央的部署要求,努力开创首都北京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王安顺就《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审议稿)》向全会作说明。他说,《贯彻意见》从严格控制增量、有序疏解存量、加强人口调控和研究制定鼓励疏解的相关政策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目标要求和重要举措;对完善城乡空间格局、推进中心城区功能优化重组、规划建设好市行政副中心、加强城乡结合部地区改造建设、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进行了部署;对推进交通一体化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产业升级转移等任务作出了安排;对充分发挥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区域创新资源整合共享、充分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出了任务和要求。《贯彻意见》提出在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推动建立协同发展体制机制、积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等方面,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并对加强组织实施提出了明确要求。
据了解,今年北京全市将基本确立并启动实施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顶层设计,到2017年,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进展,北京“大城市病”问题有所缓解。到2020年,北京全市常住人口力争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其中城六区常住人口在2014年基础上每年降低2-3个百分点,到2030年,首都核心功能更加优化,人口布局趋于合理,推动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确立,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区域。
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决议》、《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关于追认给予王洪钟开除党籍处分的决定》、《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关于递补候补委员李万钧为委员的决定》
郭金龙王安顺纵论“协同发展”
关于协同发展的重大意义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重大国家战略,是解决北京‘大城市病’的根本出路,展示了京津冀区域和北京发展的美好前景。” ——郭金龙
关于对待疏解的服务方式
“对于列入疏解的项目,不管是疏解到北京市内其他区县,还是疏解到京外,属地政府都要有‘嫁女’心态,积极为疏解创造便利条件。”
——郭金龙
关于解决城市“短板”
“不管看到多少高楼大厦、名胜古迹,一个脏乱差的城中村就会损害首都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不管上了多少项目,一条没人管理的臭水沟就会凸显发展的薄弱环节。加强城市管理,治理城市顽疾,着力补齐‘短板’,既是推动功能疏解的重要手段,也是巩固疏解成效的必然要求。”
——郭金龙
关于“严控”增量
“落实严控举措,头脑中一定要有区域概念,在什么地方要严控什么,都要列出目录来,做到清楚明白,绝不突破边界限制。”——王安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