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孙保存,男,1950年11月生,汉族,天津医科大学病理学系主任、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二附院病理科主任,教授,民盟天津医科大学第一、二、三届委员会主委,第九、十届民盟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民盟市委常委。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天津市政协常委。先后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医学会病理学会常委、中国抗癌学会理事及病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病理学工作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专家、《中国肿瘤临床》杂志常务副主编、《中华病理学杂志》编委、《天津医药》常委、天津市政府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天津医学会理事、天津市病理质控中心主任、天津市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任委员等。201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12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道德建设标兵、天津市教学名师、天津市德业双馨十佳优秀教师;2011年被评为全国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先进个人;2011年被评为天津市统战系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盟员。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若干项,天津市自然科学三等奖3项。
30年来,他以教书育人为己任,默默无闻,辛勤耕耘,在含辛茹苦的园丁事业中,在向医学高峰攀登的道路上,留下了一行行扎实的脚印。在众人面前,孙教授有着多种不同的角色:面对学生,无私地将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学生;面对患者,他就像面对即将堕入深渊的兄妹,忘我地为了他们的生存而奋斗;面对科学研究,他就像面对神灵一样地庄重虔诚,把自己的心血汗水铺洒在科学的圣殿。
孙保存教授是天津医科大学首批博士生导师,天津医科大学病理学系主任,身兼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二附院病理科主任,从事病理学教学、科研临床工作30余年,但是他最为看重的是教师的责任和荣誉。多年来,他作为博士生导师一直坚持给本科生上课,课堂上他洪亮的声音、生动的比喻、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功底,给一届届天医学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他丝毫没有半点架子可言,但是对于科学问题和专业知识,他对学生的要求严厉苛求。这样的学风使学生耳濡目染,获益匪浅。
在孙教授所带过的学生中,很多人来自贫困地区,面对这些家境贫寒的学子,孙教授总是热情地伸出援手,解囊相助;他的稿费、津贴都成为济贫解困的善款。
从教30年来,孙教授先后多次获得天津医科大学优秀教师、天津市优秀教师、天津市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百篇“优博”指导教师、全国教育系统道德建设标兵等光荣称号。这些奖励为孙教授的教师生涯做了最好诠释。
孙教授从事病理解剖学专业,其病理诊断决定着患者的治疗方法,俗称医院的“法院”;而作为病理解剖学的医生,往往扮演着医生的“法官”角色,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具有“一锤定音”的作用。这就要求病理解剖学医生既要理论扎实、诊断精确,而且还要技高胆大。同时,这也是一个极具危险的专业,因为很多未明原因的死亡,需要病理解剖医生的一线诊断(也就是尸检)。
2003年春夏之交,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肆虐我国。当时,天津武警医院接诊了一例“疑似”的非典患者,囿于当时对该病的认知水平,该患者又辗转来到传染病医院,最终不治身亡。事后经证实,该例死亡病例就是天津市“非典”的源头。面对这样的“毒王”,作为医生,首先应该明确的就是他的死亡原因。在这样的紧急关头,孙保存教授带着助手,义无反顾的站到了对“毒王”尸检的解剖台上…….这是需要何等的勇气与智慧,这是需要何等的精神和气概!当孙教授佩戴着“全国抗击非典先进个人”的缎带面对媒体询问时,他平静地说:病理医生的职责所系,顾不了那么多。朴素的语言却反映出他崇高忘我的牺牲精神和职业道德。
孙教授是天津市肿瘤病理学的领军人物,他的病理诊断及时、准确,深得业内人士赞颂,也赢得许多甚至其它省市患者慕名而来。在这种“一锤定音”的时候,面对患者家属的请求,不管工作多忙,他总是来者不拒,坦然坐在显微镜下,静静等待着送来的标本,亲自审看判断并作结论。甚至在他的家中,都摆放着显微镜,一些疑难切片,他还要带回家中研究琢磨。
30年来,孙教授在教学和医疗双肩挑的同时潜心治学,带领病理学科向着医学的高峰不断攀登。在孙教授的带领下,病理解剖学先后获得天津市精品课程和国家“211”病理学与病理生理重点学科。特别是近年来,孙教授和我国著名肿瘤专家郝希山院士一起组建了肿瘤研究所,并担当起肿瘤病理学建设与发展的重任;积极引进人才、引进新技术,形成了雄厚的肿瘤病理学研究团队。数十个国外大学和研究机构都先后与孙教授和他领导的团队开展合作交流,使我国的肿瘤病理学走向世界。
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中瑞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项,市级重大、重点及面上课题等18项,获资助1700余万元;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和自然奖22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抗癌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先后两次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近年来发表论文300余篇,SCI收录97篇;主编、副主编教材、专著13部,参编20部,主编的五年制教材《病理学》获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第二届优秀教材二等奖;指导博士生46名,硕士生80名。
作为民盟天津医科大学第一届、二届、三届委员会的主委,孙保存同志身体力行,带领班子成员坚持在盟务工作中锐意创新,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做出突出成绩。
他坚持“以德聚人、以业兴盟”。善于运用身边盟员的骄人业绩、班子成员的人格魅力吸引感召周边的知识分子,使很多医大系统青年知识分子慕名加入民盟,壮大了组织。从2000年第一届委员会成立时的不足40人到2016年第四届委员会换届,共发展盟员120余人,盟员总数达到165人。
他坚持本职工作、盟务工作两手抓。民盟医大委员会班子成员有博导2人,硕导4人,7人任教授,既有医疗教学科研领域的领军和学术带头人,也有贡献突出的131梯队中青年专家。他们既是专业领域的“大家”,也是盟务工作的“行家”。在繁忙的本职工作之余,以孙保存为代表的班子成员经常放弃公休和假期开展盟务工作,使基层组织始终保持旺盛活力。
他坚持不断探索新时期盟务工作新思路。创建并坚持15年定期向党委汇报工作的机制;率先开展了校际、校区间民盟基层组织互动交流,并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高校盟务工作交流会、高校与专委会的联合活动等;先后主办了博导论坛、中青年学者报告会,统战系统青年知识分子学术报告会制度已发展成为医大统战系统的品牌活动;先后举办口腔保健预防讲座、老年人用药讲座、考生心理辅导,走进各区县开展义务医疗咨询,并逐渐成为医大社会服务的品牌工作。医大盟组织也先后获得全国各民主党派为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先进集体、民盟中央盟务工作先进集体、民盟市委组织工作、盟务工作、社会服务工作先进集体称号。盟员中20多人次获得天津市优秀教师、天津市师德先进个人、天津市德业双馨十佳个人、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教学名师等光荣称号,有30余人次被评选为院校级优秀教师。
尽管孙教授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但他作为一名盟员、一名教师、一名医生、一名学者,依然那样可亲、从容和淡定,答疑解惑、救死扶伤、刻苦钻研永远都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