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方网专稿(记者于浩 摄影马成):近日,天津市召开2006年度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今明两年全市义务教育逐步免除学杂费,今年本市还将积极争取天津外国语学院和商学院更名为外国语大学和工商大学等要求。同时,市教委还提出了“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到2010年,本市基本形成高质量均衡化的基础教育体系、高标准的职业教育体系、高水平的高等教育体系和开放灵活而富有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据悉,“十一五”期间本市教育规划的具体目标是:学前3年入园率达到94%,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8%,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48万人。市属普通高校重点建设50个左右学科,其中20个学科达到国内或国际一流水平。在津留学达到1.5万人。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紧缺人才50万,新增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年。其间,财政支出结构会有新的变化,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将会大幅增长,以确保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天津2006年教育目标确定 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城市
2006年天津高中教育普及率将达92%
天津财政2005年出重金16.9亿元 助力农村义务教育
|
| 小学生在上计算机课 |
“四项计划”打造天津优质教育
天津市教委主任何致瑜告诉记者:“‘四项计划’将会极大地促进本市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实施高质量普及基础教育计划,将以促进均衡发展为重点,全面落实‘两免一补’(免杂费、免课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分阶段实行全市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政策;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增强示范性高中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办好100所优质普通高中。实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计划,重点建设50个实训基地,办好100所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带动作用,把本市建设成为全国性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心。实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和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继续推进‘985’二期(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985”工程)和‘211’(“211工程”是中国政府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十一五’重点建设工程;实施‘十一五’高校综合投资计划,增强核心竞争力;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实施学习型城市建设计划,以社区学院为龙头,以现有教育机构为载体,构建3级社区教育网络,基本形成覆盖全市的终身教育体系。”
|
| 现代化的电教室 |
“六项工程”加速天津教育发展
“十一五”期间,本市将实施“六项工程”加快教育的发展。一是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工程:努力推进30所“历史名校”基础设施建设;组建20个富有特色与活力的职业教育集团;创建40所国家级示范性中职学校和5所高水平高职学院;建设12个农村区县职业、成人教育中心;建成师大、理工和工大新校区;完成一批普通高校及附属医院的改扩建工程。
二是实施素质教育工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三是实施人才强教和人才强校工程:引进高端人才,培养骨干人才。
四是重点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与应用工程: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设施,加快信息技术升级,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五是实施支持滨海新区教育发展工程:努力为滨海新区的教育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
六是实施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工程:使高等院校成为自主创新的主力,职业院校承担起培养高素质产业大军的任务。
|
| 设施一流的运动场 |
调整布局使普通高校达到50所
2006年本市将继续推进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积极争取外国语学院和商学院更名为外国语大学和工商大学,推进职业大学升本工作。推进财经大学、商学院、城建学院和考试院等改扩建工程。争取在建和竣工面积分别达到200万平方米和100万平方米,实现计划投资28亿元。
未来5年,本市将推进高校向高教园区和环城区的战略转移,以资源集聚和共享为基点,积极拓展高等教育发展空间,使全市普通高校达到50所,其中多科性大学达到10所左右。高校布局结构调整主要包括:完成普通高等院校改、扩建工程;改造和完善市区中部第一高教区和东南部河西第二高教区;重点开发和建设西南部西青第三高教区,建成师范大学、理工大学和工业大学新校区;建成12所独立学院,在60万以上人口的新城区设置1所社区型高等教育机构等。
|